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234年,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

諸葛亮被認為是支撐蜀漢政權的人物,甚至不少朋友看到諸葛亮去世就覺得三國後面的歷史“沒什麼意思”了。

但實際上,他擔任蜀國丞相不過13年(221年-234年),如果從214年劉備統治西川開始,諸葛亮治蜀不過20年,即便從他207年出山算起,也不過活躍了27年。

然而,在他去世後,蜀漢政權仍然存在了29年。

這是怎麼回事呢?

蜀:運轉正常,形勢穩固

1、平穩過度,運轉正常。

諸葛亮在世時,大小事務鹹決於亮。

因此,諸葛亮剛去世時,形勢確實稍微有一點緊張,“新喪元帥,遠近危悚”。

不過,諸葛亮已經提前安排好了過度事宜。

在他最後一次北伐前,諸葛亮已經密表後主:“臣若不幸,後世宜以付琬”,敲定以蔣琬為接班人,並在出征期間,留蔣琬留在丞相府處理內政,以備不測。

因此,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表現鎮定自若,形勢得以穩固。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此後,以蔣琬、費禕為代表的新一代輔政賢才,繼續以諸葛亮留下的法令治理蜀國,使得蜀國繼續穩定發展。

因此,直到253年費禕遇刺,蜀漢的統治集團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運轉。

2、政局長期穩定。

劉禪本人,也絕非草包。

一方面,他基本上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充分發揮蔣琬、費禕等人的才敢,另一方面,他又發揮天子的影響力,保持權力的平衡、局勢的穩定。

諸葛亮去世後,他以蔣琬為主要輔政物件,但取消了丞相一職,只以蔣琬為大司馬,同時加費禕為大將軍、尚書令,以避免蔣琬一人權勢過重。

在蔣琬的一些想法不合後主之意時,後主也會進行干涉。

比如,蔣琬曾企圖由沔水東下,取東三郡進攻襄樊。

後主派費禕、姜維勸阻。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琬卒,禪乃自攝國事”。

蔣琬去世後,費禕、姜維繼續發揮其才幹,但劉禪事實上已經自己作起主來。

因此,費禕任內,雖朝內一切“慶賞刑威”都先諮詢過費禕後才得以推行,但同時,董允、陳祗等人也被器重,以分費禕之權。

到費禕去世後,陳祗、姜維,乃至黃皓等人都各當其事。

蜀漢滅亡前,劉禪既拒絕了換掉姜維的舉措,又拒絕了姜維除黃皓的建議,維繫各方平衡,保持對政權的穩固。

蜀漢滅亡前,劉禪對姜維、黃皓等人問題的處置失當,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但也必須看到:內部派系林立

蜀漢,始終沒有發生如魏、吳一樣的血腥內訌,始終維持著政局的穩定,沒有發生內部過度損耗。

3、國防形勢穩固。

蜀國以“重關之險”立國,這一國防形勢長時間保持了穩定。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因此,即便在司馬昭商議滅蜀事情時,常年在前線與蜀軍打交道的鄧艾也表示:蜀漢的防禦體系穩固,沒有可趁之機。

直到蜀漢滅亡前一年,姜維遠避沓中,“聚谷斂兵”,才使國防體系變得脆弱不固。

吳:聯盟鞏固

三國鼎立之所以鞏固,與吳蜀聯盟,“兩弱抗一強”是分不開的。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諸葛亮去世後,吳蜀聯盟始終保持鞏固狀態。

蔣琬時期,曾想要造船,沿沔水東下。

造船,引起了東吳將領的猜疑,東吳將領紛紛上表,表示:司馬懿進攻我們的舒縣,蔣琬不作支援,反而造船,必定圖謀不軌。

孫權表示:司馬懿進攻舒縣,10天就退兵了,蔣琬不知道也正常。人言不可信,我願意以破家的代價,為諸位作擔保,蔣琬必然沒有打我們的主意!

甚至直到蜀漢滅亡之前,吳國仍然派兵,企圖救蜀。

吳蜀聯盟的鞏固,使強大的魏國始終不具備壓倒性優勢,不敢輕舉妄動。

魏:自顧不暇

曹魏的情況,比蜀漢糟糕得多。

諸葛亮去世5年後,曹魏最後一位掌控實權的天子曹睿也去世了。

此後,曹魏的政局長期不穩。

首先是曹爽與司馬懿的爭權,然後是司馬家與朝廷、地方的擁曹派之間的明爭暗鬥。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在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期間,244年,曹爽、夏侯玄發起了一次徵蜀作戰,但遭到了司馬懿等人的堅決反對,也沒有得到郭淮等將領的配合(作戰中,擔任先鋒的郭淮“度勢不利,拔軍先出”),結果無功而返,“士民譏之”。

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徵蜀作戰難免因內部相互掣肘而難以組織順暢,而且,一旦戰事不利,又會使自己的政治權威受到極大損失,得不償失。

所以,司馬懿奪權後,司馬家對攻蜀始終非常慎重。

249年,逃到蜀國的夏侯霸告訴姜維:司馬懿剛剛奪權,“未遑外事”,暫時不會進攻蜀國,你只需要注意當時還年少的鐘會就可以了!

果然,此後十餘年間,

曹魏對蜀基本以防禦為主,主要精力都用於內部爭鬥。

此後,淮南三叛,此起彼伏,牽制了魏國的主要精力。

尤其是257年,司馬昭討伐諸葛誕的作戰中,司馬昭軍26萬,諸葛誕軍14、15萬,加上前來參合的東吳軍,淮南戰場的戰役規模達到了將近50萬!

參戰人數將近50萬的內戰規模,遠遠超過了魏、蜀之間的任何一次作戰!

可以說,對當時的曹魏來說,司馬家與擁曹派之間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魏蜀的矛盾甚至可以暫時放一放了!

平衡打破,迅速滅亡

可以說,諸葛亮去世後,很長時間內,三國之間仍然保持了平衡。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衡被打破了。

1、司馬家局勢的穩固。

經過司馬師、司馬昭的努力,擁曹派的勢力基本上被清除。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親率部分宿衛及奴僕征討司馬昭,結果玉碎九重。

這說明:曹魏天子除了武帝留下的一絲血性外,已沒有反抗的實際力量了。

隨著各地都督換成司馬家兄弟、親信,司馬家已經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權,統治已經穩固。

2、東吳的威脅已不足為患。

在壽春之戰中,淮南十餘萬軍隊叛亂,東吳傾盡全力派出10萬人來救援,結果,東吳被斬俘萬餘,慘敗而歸。

這說明,魏吳的實力已經極其懸殊,東吳已經不足為患。

因此,司馬家可以放手大舉進攻蜀國,無需擔憂吳國那點威脅了。

3、蜀國的運轉已經不良,形勢已不再穩固。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很長時間內依然是賢人當政。

他們的才能、道德都不錯,能夠維繫政權的良好運轉,能夠保持形勢的穩固。

可是,在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物去世後,當初《出師表》中所舉薦的可用之人悉數凋零,劉禪只能以黃皓等人來治理國家。

黃皓等人的政治素質嚴重不足,蜀國內政一片混亂。

不僅如此,黃皓、姜維、諸葛瞻等人之間的關係還極為緊張,水火難容。

儘管劉禪既不聽從諸葛瞻、黃皓的意見換姜維,也不聽姜維建議除黃皓,極力避免矛盾走向“武裝化”,但蜀漢的統治集團已經分崩離析。

尤其是,當姜維被迫遠走沓中避難,並“聚谷斂兵”,調整漢中防禦體系後,原本穩固的防禦體系也出現了漏洞。

平衡已經被打破了。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憑什麼仍能做近三十年的蜀漢皇帝呢?

263年,司馬昭發起滅蜀戰爭,蜀漢迅速滅亡。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自有其規律。

諸葛亮去世時,歷史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就總體實力格局而言,“兩弱抗一強”的基本格局仍然穩固。

就內部局勢而言,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政局長時間保持了穩定和有效運轉,姜維北伐雖損耗大,但由於沒有慘烈內耗,其國力尚可以依託“重關之險”立國。

就對手局勢而言,曹魏政局長時間不穩,曹魏的主要矛盾是司馬家與擁曹派之間的矛盾,只有在主要矛盾解決後,才可能發起滅蜀戰爭。

因此,諸葛亮雖然去世,但蜀漢依然可以維持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