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還有後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其時天下大亂,盜賊蜂起,民不聊生,江革被迫背井離鄉,帶著老母逃難。沿途凡是能充飢的東西,如野菜、樹葉之類,他都要先給母親吃,自己則常常餓得眼冒金星。

有一次路上遇到飢腸轆轆的盜賊,他們準備用江革來充飢。

江革十分悲傷地向盜賊們求訴:“求求你們放了我吧,我的老母只有我一個兒子,你們把我吃掉了,老母怎麼活呢?”盜賊們見江革如此孝順,就放過了他。

後來母親去世後,江革哭得死去活來。他在母親的墳墓前搭了一個茅草屋,守孝整整三年後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墳墓。

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江革孝順老母

之後步入仕途,頗有政績,官至諫議大夫。封建社會往往“學而優則仕”,江革可以說是“孝而優則仕”的典型了。

再有西晉時人王襃,其父王儀在參加司馬昭主持的討論一場戰爭失利的責任時,說司馬昭應負責任而得罪司馬昭被殺。

王裦痛感父親死於非命,終身不向西而坐以表示不向朝廷稱臣。朝廷幾次徵召做官,他拒不應徵。王裦又是出名的孝子。

他在父親的墳墓前蓋房居住,早晚都到墓前跪拜,並抱墓前柏樹痛哭,以致柏樹為之枯死。

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王裦聞雷而陪母泣母

其母生性怕雷,母親去世後,每當打雷,他都會來到母親的墳墓前說:“王裦在此!”

後家鄉將被攻陷前人們紛紛外出避難,王裦考慮到父母墳墓無人照看,拒絕外出而被殺。

在平時行孝舉或許好辦些,但在生死攸關的緊要時刻,能夠大義凜然,做出孝善之舉,則實屬難得。

三國時河南人張範,他的兒子張陵和弟弟的兒子張戩被山東的賊人抓獲。張範直接找到賊人要求放掉兩個孩子。賊人起初只同意放掉一個,於是就想把張陵交給他,張範卻出人意料地謝絕了。

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張範獻出兒子儲存弟弟兒子感盜賊

他說:“愛子心切,人之常情。你們把我的兒子歸還給我,已經夠意思了。但我可憐張戩年齡太小,請留下張陵把張戩還給我吧。”

賊人一聽張範的話,十分感動張範的情義,就把兩個孩子都還給了他。真是善有善報。

還有西晉時山西臨汾人鄧攸,7歲喪父,後來母親和祖母也相繼去世。鄧攸服喪9年,以孝聞名於世。

後在戰亂中,挑著自己的兒子和弟弟的兒子逃難趕路,敵人追趕甚急,他考慮如果挑著兩個孩子趕路,難免耽誤時間,最後誰都逃不脫。

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鄧攸棄親子而儲存弟弟孩子

於是他對妻子說:“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這一個兒子,不能讓他絕後。現在只能把我們的兒子扔掉趕路。如能安全逃脫,我們以後還可再生孩子。”

妻子雖然悲痛,但還是狠心把自己的孩子扔在路上了。

鄧攸之後也一直未能生孩子。

鄧攸棄子的故事影響很大,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在《遣悲懷》詩中寫道:“鄧攸無子尋知命”,以此形容命運捉弄的情形。

子女們的孝順歸根到底得益於父母親的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

在遇到生死關鍵時刻,一些父母親為子女作出了榜樣,起到很好的示範效應。

東漢時張儉因得罪宦官,朝廷四處張貼告示捉拿他,並指出有敢於窩藏者與張儉同罪,張儉被迫東藏西躲。

有一日,張儉投奔朋友孔褒,恰巧孔褒不在家,弟弟孔融接待了張儉,把他藏在自己家中好幾天。但還是走漏了風聲,張儉只好告別孔融繼續逃命。

張儉走後,官府把孔褒、孔融兩兄弟抓起來問罪:“張儉是朝廷的要犯,你們誰窩藏他的?”孔融答道:“是我收留他的。”孔褒聽後連忙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來投奔我的,我弟弟年幼無知。朝廷要治罪那就治我吧。”

兩個人爭了起來。一時間官府也沒了主意。

人間百善孝為先(下)

孔褒、孔融門兩兄弟爭著吃官司坐牢

於是他們就問孔母。孔母說:“我是一家之主,孩子們都還年幼。家裡出了事,自然要由家長來承擔。你們還是把我投入監獄吧!”

三人爭著入獄,官府只好把情況上報,最後朝廷下令治了孔褒的罪。孔家可謂滿門忠烈,令人欽佩。

大人們關鍵時刻的言傳身教,子女們的無私無畏,成就了這一段歷史佳話。

總之,從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提倡的“以孝治天下”,到今天我們提倡尊老愛幼,可見中華民族孝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回到文章開頭時飛禽猛獸尚有母愛的話題。每當看到兒女不孝,導致老父老母露宿街頭,或兒女與父母、姐弟之間爭奪財產,不惜撕破臉皮,甚至拳腳相加的情形時,真覺得這些人枉披了一張人皮,其行為真是禽獸不如啊!

詩云:

百善應需孝領先,

和諧孝悌頌千年。

臥冬魚鯉融冰出,

抱柏哭聲伴母眠。

橘落方知髫子孝,

冤申誰比女兒賢。

愛童敬老神州倡,

和暖春風拂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