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伏筆是從何時埋下的?漢、唐、明倒在同樣的事情上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重的。或許在明朝後期各地方的上層經濟有了十足的發展,一片歌舞昇平,文化上心學、關學、理學思想碰撞也產生了不小的火花,無論是童心說還是“致良知”都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內容。但從深層原因上來看,明朝滅亡的伏筆卻依舊悄然埋下了。

從制度上來說,朱元璋所制定的法規在明初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方面它確保了皇室成員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也確保了絕大多數的皇室成員都無法威脅到帝位傳承人。同時,針對宋朝時期官員的冗員和冗費問題,朱元璋限制了俸祿的發放。但這些在明末都成為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明朝滅亡的伏筆是從何時埋下的?漢、唐、明倒在同樣的事情上

拿俸祿來說,隨著通貨膨脹,即便是加薪數次,這些俸祿依然會讓官員的日子較為清貧,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大量的貪腐和官商勾結出現了。嚴嵩、徐階和張居正,這種代表著不同利益團體的首腦且不說能力如何,但都成為了大貪官。同時各路也把手伸進了朝廷當中,其中就包含了投降清朝的八大晉商。

皇室成員隨著時間逐漸開枝散葉越來越多,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也隨著朱家人的泛濫變得腐朽不堪。大量皇室成員盤踞全國各地開始剝削人民,搶奪農民土地,逼迫其屬地人民為其勞作,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併。而這也就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

當土地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時,不可調和的矛盾自然就會爆發。農民衣不蔽體卻需要每日勞作,官老爺躺在家中靠著吸血為生,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屢次發生,而一旦出現也就是一個朝代的末日。

明朝滅亡的伏筆是從何時埋下的?漢、唐、明倒在同樣的事情上

如果說制度上和土地上的問題是客觀存在且屬於歷史遺留的話,明朝政府在主觀上也犯下近乎不可饒恕的過錯。明代在國策上也是重文輕武的,雖然略好於宋朝,但也好不到哪裡去。軍戶制度已經被歷史所證明,世代為兵只會逐漸削弱士兵的戰鬥力,如果再加上吃不飽穿不暖的話,軍隊也就形同虛設了。

明朝的文人墨客在儒家的解讀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單單一個理學就出現了無數流派,無論是以地方劃分還是以學派劃分,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紛紛以創辦私塾為名招募弟子,最終增加集團的影響力來搶奪朝堂上的話語權。當然其中也出現過王陽明、李贄等具有相當水平的文人,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那些只懂得爭權奪利的政客。這就導致了明朝末期最為恐怖的——黨爭。

明朝滅亡的伏筆是從何時埋下的?漢、唐、明倒在同樣的事情上

黨爭真正影響國策的就是不同政黨之間的內耗和為了反對而反對。朝廷辦事能力隨著黨爭的出現也已經降至冰點。令人絕望的是這些黨派到了明末生死存亡的時機依然沒有重視過軍隊,吃空餉的現象屢見不鮮。

廟堂之上、軍旅之中、皇城之外、市井之間,幾乎所有的力量都推動著明朝這個龐然大物走向終點。當文化為政治服務,哲學簇擁著皇權,整個朝代前進的動力就已經化為烏有了。從歷史上看兩漢末期,晚唐時期甚至晚清政府都曾經走上過這條老路,他們無非是在細節上有所不同。

明朝很難說是否亡在萬曆手中,這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無論如何傳遞總會在倒黴的人手中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