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及張充和,除了前三個在合肥出生外,小妹張充和生於上海,後來均隨父親張冀牗一起遷往蘇州,在九如巷長大,氣韻更具江南閨秀的婉柔。

張家是合肥的詩禮世家,但十一代人的科舉路都非常坎坷,直到她們的曾祖父張樹聲當上淮軍二號人物,先後出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成為晚清名臣。

張家姐妹的父親張冀牗是著名的民國教育家,1918年由上海遷居蘇州後,他變賣部分家產創辦了蘇州樂益女校,又另創平林中學,打算將膝下的九個兒女送入他自辦的學校,親自教育。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冀牗(張武齡)與合肥四姐妹

正當他們一家在蘇州過著父慈子孝的安樂日子時,1921年底,因生育過度而身體虛弱的陸英病危,撒手而去之際,陸英萬般不捨,反覆叮囑家人呵護這群沒孃的孩子,此時,她的大女兒張元和剛剛14歲,小兒子張寰和2歲。

一年後,33歲的張冀牗續娶了21歲的蘇州才女、樂益女校教員韋均一。

韋均一擅長崑曲書畫,與張冀牗情投意合,但面對張家這群幼小的兒女,她卻很難由衷地產生感情,與年齡較大的“合肥四姐妹”更是矛盾不斷。韋均一1923年被張冀牗任命為樂益女校的校長,無論從生活還是學習上,她都能牢牢地管控著四姐妹,對她們態度十分惡劣,甚至想中斷她們的學業,讓四姐妹很是過了一段悽楚日子,直到她們各自長大獨立。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合肥四姐妹

與鞠躬盡瘁為張家奉獻的傳統女性陸英相比,韋均一隻生了一個兒子,卻因年輕有才貌而深得丈夫寵愛,即使與前房子女衝突不斷,也能得到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於此同時,身為長女的張元和因為與後母不和,走了一段人生的彎路,生活坎坷,而性子剛烈的次女張允和,見父親薄情,在家不為四姐妹撐腰,為保護弟妹,她奮而抗爭,索性公開家庭內部矛盾,以籲請社會輿論支援,在她的力爭下,保住了姐姐的前途,也呵護了弟弟妹妹們的成長,在那個時代裡,已相當不容易。

1、出身合肥世家的陸英,16年生育14胎,終油枯燈盡

陸英生長在揚州,陸家原籍也是合肥,因此與張家熟識,陸英比張冀牗大五歲,但在舊社會,普遍認為兒媳婦年長一些更成熟懂事、更容易生育,而且陸英父親是揚州的鹽務官,家境十分優裕,二小姐陸英清秀嫻靜、性格溫婉,擅長操持家事,幫母親把偌大家業打點井井有條,賢名遠揚。

張冀牗父親早就聽說過陸二小姐能幹,因此託人到陸家求親,兩家門當戶對,張冀牗又是長房獨子,陸英父母也就滿口答應了婚事。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陸英

婚事訂在1906年,離大喜之日還有一年,陸母就到處張羅起嫁妝,深怕虧待了這個能幹貼心的女兒。大手筆嫁女的規模,超過平常人想象,從鋪蓋、衣服、首飾到日用品,樣樣都是成套成對,連掃地用的簸箕、掃把都是一套套的,每把掃帚上都拴了銀鏈條。

出嫁之日,陸家僱船隊載嫁妝,運至合肥的龍門巷張家,抬嫁妝箱籠的隊伍綿延數里,轟動了合肥城。

張冀牗的祖父張樹聲有三個兒子,長子張華奎沒有子嗣,只有姨太太生的一個女兒,因此從五房抱養了一個侄子為嗣,也就是張冀牗。張家當時是合肥的著名門閥,家中有成千上萬畝的良田,手中地契數不勝數,不得不建立了一個由管家、朝奉、跑鄉組成的管理團隊來收租。

偌大家產需人繼承,而張家的子孫不算興旺,陸英的公公張華奎又在當年過世於川東道臺任上,16歲的張冀牗成了一家之主,作為長房長媳的陸英,必須負起為張家開枝散葉、綿延子嗣的重任,她一進門就接連生了四個女兒,即為後來赫赫有名的“合肥四姐妹”,婆婆盼望她生兒子的心情越來越迫切,為了求子,張冀牗夫妻倆為四姐妹起的名字中皆帶有“兒”字,第五胎陸英終於生了兒子,此後她幾乎年年生育,入門16年時間生產14胎,其中有5個嬰兒夭折,最終存活五子四女。

而在頻繁生育的同時,她還要打理著一個有幾十人生活的大宅門,上有張樹聲的高老姨太、公公留下的五房太太,還有小叔子、小姑子、自己的一群兒女,以及管家、教書先生、門房、花匠、女傭,年節時又有許多家親戚好友要應酬來往,雖然陸英都管理得有條不紊,得到家中上下的一致認可,但她的身體也因此熬得油盡燈枯,由於幼女張充和多病,陸英不得不把她送給二嬸李識修照顧多年。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家十姐弟

1921年,張家遷往蘇州後不久,因一次拔牙,身體虛弱的陸英竟得了敗血病,不久就一病不起。

臨終前,她望著自己還沒有長大成人的這群兒女,心如刀絞,多年來,她與丈夫相敬如賓、很少紅臉,一心一意營建家庭、培養兒女,可她身故後,丈夫才32歲,年富力強,偌大的張家也不可能沒有女主人,而這群孩子們的命運,就要託付給一個陌生女子,而後妻能善待她這群幼小的孩子們嗎?

見孩子們全跪在她床前哀傷哭泣,陸英吃力地睜開眼睛,望著長子張宗和,斷斷續續地說道:“別哭,你哭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張宗和還不滿10歲,很多年後,他才明白了母親這句話的深意。

2、年輕後妻進門,多疑生隙

陸英逝後不久,家人便張羅著為張冀牗續絃,當時張家三房族人都跟著張冀牗來了蘇州,大家族沒有女主人不行,何況陸英留下的九個兒女也需要有人照顧。

張冀牗看中了樂益女校的年輕教員韋均一,韋均一是江蘇江陰人,是後來的女明星上官雲珠(原名韋均犖)的堂姐,她畢業於上海愛國女學,擅長崑曲與國畫,是學校有名的才女,相貌不俗,見張冀牗才貌家世出眾,也很快答應了婚事。

韋均一比張冀牗年輕12歲,是位讀過學堂的新女性,因此為張冀牗的生活帶來一陣新鮮的感覺,可張家畢竟是傳統的大家族,沒多久,韋均一就覺得非常不適應。

她比張家長女張元和只大7歲,剛嫁進門就要面對一大群孩子要照顧,而張家的傭人、車伕都是陸英生前安排的,陸英臨終時,怕自己的孩子們受苦,把下人們都叫進病房,每人都發了幾個大洋、叮囑備至,因此,陸家的傭人們也很關懷這群孩子,生怕他們在後母手下受苦。

韋均一本來就不是推己讓人的傳統女性,她與丈夫共同作畫、唱崑曲,正打算過著甜蜜的新婚生活,卻不斷被要求專心養兒育女,本來就沒有血緣關係,9個孩子的養育任務又繁重異常,因此原本以溫婉形象示人的韋均一不久後就變得煩躁不安,對張家傭人、張家姐妹都充滿了疑心。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元和與張允和

韋均一過門後,接連生了兩胎都夭折了,這令她脾氣越發暴躁起來,整天疑心張府有人想害她,對照顧張家兒女的保姆們更是處處設防,懷孕後乾脆躲回孃家待產。

對繼女兒們,她也打從心底厭惡。

有一次,韋均一過生日,張家姐妹跪下給她行禮,韋均一竟伸手打了一個女兒的耳光,還罵道:“你這是在拜死人嗎?”韋均一雖非傳統女性,可對當時舊家族的禮儀應該有所瞭解,這完全是故意遷怒。

不久後,韋均一為張冀牗生了兒子張寧和,從此一心撲在自己孩子身上,對其他兒女不聞不問,與長女張元和的關係也幾乎勢同水火。

張冀牗當初把家搬到蘇州,主要是考慮女兒們已經長大,要給她們一個好的教育環境,讓她們在江南書香之地成長,在音樂與藝術中受薰陶,而陸英的早亡,令合肥四姐妹的生活一下子被打亂了。

她們的父親忙於校務,對年輕後妻寵愛信任,沒有人能夠支援她們,韋均一不但是她們的後母,還是她們就讀的樂益女校校長,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她隨時隨地能夠指責訓斥她們,控制著她們的生活,讓四姐妹深感無力。

3、張允和為姐妹抗爭

韋均一最不喜歡的是長女張元和,張元和比她年輕不了幾歲,比其他弟妹們成熟,很難受她擺佈,時不時與韋均一言語交鋒、寸步不讓,因此,韋均一對她十分反感,也非常嚴厲。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元和與凌海霞

在樂益女校讀書時,渴求母愛的張元和與舍監凌海霞關係密切,凌海霞比張元和大15歲,將她認作乾妹妹,對她關心備至,在她生病時熬湯煮藥。

而周圍人卻對她們的交往議論紛紛,籍著流言,韋均一以校長的身份對凌海霞做出停止續聘的決定,凌海霞此後返回家鄉海門,父親凌見之和哥哥凌宴池資助她建了一座海霞學校,就由她出任校長。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元和夫婦

不久後,張元和考上了上海光華大學,凌海霞又趕來任教,大二時,韋均一以家中開銷大、經濟困難為由,要求張元和退學回家,這令“合肥四姐妹”憤慨不已。

當時,韋均一自己還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國畫,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員,而張家也根本不缺女兒的學費,從1921年到1937年,張冀牗僅為建立具有公益性質的樂益女校就花費了25萬銀元,所有全日制寄宿生只收一點象徵的學費,以鼓勵年輕女性求學,每年光教職工的薪酬就要支出9千銀元,怎麼會在乎大女兒的一點學費?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允和夫婦

但對年輕後妻的主張,張冀牗並沒有反對,在此情況下,四姐妹中的二姐張允和挺身而出,力爭為大姐把握讀書機會。

張允和並不是個強勢女子,相反,她看起來比其他姐妹更為柔弱,母親懷她時就身體虛弱,張允和出生時又因臍帶繞頸險些窒息身亡,好不容易才救回一條小命,長大後,她的身板比平常孩子更病弱,終日離不開湯藥。

但柔弱的只是她的外表,張允和的內心十分強大勇敢,見大姐與後母關係惡劣,而父親又撒手不管、不為大姐做主,她便單槍匹馬地跑到了樂益女校門口,鼓動學生們集體罷課。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張兆和夫婦

張允和呼籲說,如果校長都不支援自己的女兒完成學業,那其他學生又何必來這裡上課求學?張允和把此事的動靜鬧得很大,不僅女校里人人知曉,街坊們也都聽說了此事,對後母此舉議論紛紛,令韋均一感到非常丟臉和難堪,只得不再提起此事。

後來,張元和順利完成學業,又前往燕京大學研究院學習。張元和考入北大,張兆和在中國公學讀書,小妹張充和因為年紀最小,又與後母都一樣長於書畫、酷愛崑曲,因此關係倒還不錯。

四姐妹中,張允和最有領袖風範,有幾分俠肝義膽,對姐姐妹妹們照顧有加。大姐張元和與崑曲名伶顧傳玠相戀後,擔心門第懸殊、受人恥笑,張允和慷慨激昂地寫去一信,支援二人完婚;三妹張兆和與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緣份,也離不開張允和的居中維護。她自己則嫁給了家境貧寒的才子、語言學家周有光。

四姐妹長大獨立之後,父親張冀牗在49歲時早逝,韋均一獨自擔負著大家族的壓力,生活不易,與繼女們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4、成長後的和解

從四姐妹和其他六兄弟後來的回憶看,韋均一併非自私的惡毒女人,只是由於年紀輕輕就當了一群孩子的後母,對角色還很不適應。

“合肥四姐妹”在蘇州長大,都十分迷戀具有空靈之美的崑曲,而韋均一也是個資深崑曲票友,她們本可以成為知音好友,但21歲的韋均一剛嫁到張家就要撫養九個孩子,從內心十分牴觸,因此與姐妹們接觸後,互相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關係非常對立。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當時,由於韋均一婚後接連兩胎都夭折了,她情緒上陷於苦悶煩躁;也由於張家上下都是陸英僱傭多年的老保姆、傭人,對陸英忠心耿耿,對新入門的主母隱有抗拒和排斥之意;更由於韋均一的主母地位與校長身份,她可以不經商量就做出一些獨斷的決定;因此,她不但與長女張元和關係惡劣,也與次女張允和相處不愉快。

而過了幾年,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三姐妹先後離開蘇州、外出求學後,幼女張充和從寄養多年的合肥李家回到蘇州,卻與韋均一關係友好、相處融洽,此時的韋均一已開始勝任母親角色,她常與張充和一起探討書法、崑曲,閒暇時,一個繪畫、一個題詩,互相唱和,非常有知己感,張充和曾在自傳作品《一生充和》中回憶與繼母相處時的美好時刻,認為其中充滿了藝術氣息。

“合肥四姐妹”為何與繼母不和:父親偏愛後妻,對子女薄情

1938年,蘇州淪陷於日寇炮火,張冀牗攜家眷回到合肥老家,同年病逝,年僅49歲,36歲的韋均一對亡夫思念不已,寫下了很多悼亡詩,歲月淡化了她與四姐妹昔日的矛盾衝突,她們開始好好相處,韋均一後來遷回蘇州,壽至96歲,與四姐妹們仍有來往。

雖然韋均一與四姐妹曾多年不和,但她所生幼子張寧和卻非常喜歡這些聰明能幹的姐姐,姐弟感情深厚。

張家六個兒子的品貌才華不輸於“合肥四姐妹”,他們大多擅長崑曲、入讀名校、成為教授,與五位相貌不凡、才華出眾的哥哥一樣,張寧和也是個少年英才,生長於藝術之家,他十分擅長音樂,26歲時便成為中國交響樂團第一任指揮,後來成為比利時皇家樂隊成員。

由於職業與家庭的關係,十姐弟長大後飄零四方,甚至遠隔大洋,2015年6月17日,隨著張家十姐弟中的最後一位張充和在美國以102歲高齡去世,生長藝術之家又醉心崑曲、書畫的十姐弟終在天堂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