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意這幾點,財富積聚再多,也會消散

財富的積聚與消散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注意這幾點,財富積聚再多,也會消散

圖片來自網路

有南京秦淮區,有一條著名的巷子,叫烏衣巷,在兩晉時期,這裡居住著兩家宰相。王是東晉的宰相王導家族,權傾一時,據說在他老年時,當時皇帝晉成帝每次見到他,都要下拜;當他身體有病不能上朝時,皇帝就會帶著文武大臣到他家中去朝會,可見權力之大。謝是謝安,是王導之後的宰相,他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王導和謝安死後,葬禮是按照皇帝的規格操辦的,史書中記載:“九旒鸞輅,黃屋左纛,縕輬車,輓歌二部,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可見兩家當時的權勢財富。兩家的子弟進出都好穿烏衣,以顯示他們身份地位,這條巷子也就以“烏衣”命名了。但即便是這樣有權勢、地位、財富的家族,後代也淪為平常百姓了。後人感嘆說:“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

可見,財富與權勢,是靠不住的。佛經中說,財富是五家共有,如出現水災會淹沒;出現火災會燒燬;盜賊可以偷走、搶走;犯罪時國家可以沒收;子孫不肖會敗盡。但是世人往往想方設法積累財富,覺得有錢就有一切,財富越多越好,所以不惜運用種種手段在社會上謀求暴利,但卻不知財富無論積聚的再多,也不會永遠歸你所有,到最後還是會散盡。有人評價清朝鉅商胡雪巖:“他花三十年的時間成為全國首富,破產只用了三天”,在胡雪巖命終時,對家人說:“白老虎可怕哪!”意思是說,白花花的銀子,也是會傷害到自己的。胡家雖然敗落了,但頂著大資本家頭銜的後代,依然沒有躲過文化大革命中一而再的抄家。

不注意這幾點,財富積聚再多,也會消散

胡雪巖像

胡雪巖直到臨命終時才有的一絲覺悟,釋尊卻早已有過明白的開示:一次,釋尊和阿難尊者去託缽,看到路邊有前人埋的金子,被風吹雨淋露了出來,釋尊看了一眼說:“那有毒蛇”。阿難尊者也順眼看了一下,說:“是毒蛇。”二人的話被不遠處一位耕作的農夫聽到,農夫想,這裡怎麼會有毒蛇呢?過去一看,竟然是黃金,心裡一邊是抑制不住的興奮,一邊還在嘲笑釋尊和阿難尊者。他把黃金帶回家之後,買了很多的日用品,慢慢地開始買奢侈品。由於他家一直是普通農民,突然出現不正常消費引起了官家的注意,被官府捉去一問,原來是地下掏出來的。依照國家法律,地下的財物都歸國家,不許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會被處死。當農夫一家被綁赴刑場問斬時,農夫大哭著說:“真如釋尊與阿難尊者所說,是毒蛇啊。”

然而,佛法中雖然認為財富是靠不住的,但並不是不讓人們追求財富,佛法提倡正當的經濟生活。如八正道中,也講到正命,就是要透過正當的方法,獲得財富,資養生命。獲得財富的方式要正確,還要以正確的方式去消費,這樣既能讓我們的生命在相續中,不缺乏福報,也不會因錢財而造業,流轉三塗。

不注意這幾點,財富積聚再多,也會消散

所以,財富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並不是生命的全部,如以為金錢萬能,把財富當成生命的依靠,那是會讓我們失望的。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說“積聚皆消散”。接著又用長行解釋說:“有些人以為經濟第一,有了錢什麼也行得通,甚至說‘有錢使得鬼推磨’。不知無論富有到什麼程度,財富終歸要銷解散失的。……財富本身,多憂多苦而無法儲存,還能說有錢就有辦法嗎?”

導師也在《佛法概論》第十六章講述“在家眾的德行”時,說:“在家眾,首先應顧慮到經濟生活的正常,因為有關於自己、家庭的和樂,更有關於社會。”並引用《雜阿含經》,說到在家人得現法安樂的四種方法:一是方便,即有正當地獲得經濟收入的知識與技能;二是守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理財,不至於讓錢財損失;三是交善友,不能和酗酒、賭博、放蕩的人來往,這會讓我們財物損失;四是正命,經濟要量入為出,不要浪費,但也不要慳吝。浪費和慳吝不但對自己沒有好處,對社會也沒有好處。只要這四法具足,在家佛弟子就能在世間法得到安樂。

總之,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到是那樣的艱難,散失卻是那麼的容易,從釋尊的棄國捐王而出家,就能知道財富不能解決生死煩惱等問題,因此不能作為生命的依怙。我們三寶弟子,如何對待財富呢?首先是不強求,再就是散失了,也不懊惱,因為消散是必然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如何得到財富,又如何正當地去使用,才能讓散失不再是無意義的。如何獲得金錢,又怎樣去使用,在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中,有具體而切實的方法,可供我們參考或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