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在《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流傳後世的歇後語。

不過,看得比較多了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歇後語不少都和蜀國有關。

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比較偏向蜀國。

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三國演義》裡的與蜀國有關的歇後語有: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這是說蜀國諸葛亮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力。這是說劉備的兒子的。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這是說劉備的結義兄弟的。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菜。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時期並不一樣,因為它是小說演義,所以三分實、七分虛。

三分實指的是三國的故事主線,即司馬懿後來子孫當了皇帝,成立了晉朝。而故事情節當然是虛的了。

而在這些虛構的故事情節裡,作者羅貫中對劉備的蜀國用了濃墨重彩,而對曹操、孫權、袁紹等人卻描寫很少,這是因為羅貫中偏心蜀國。

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三國志》裡面的描述,是以曹操為主線和正統,《三國志》是史書,它裡面有魏國和吳國的詳盡資料。可是由於蜀國沒有史官,所以《三國演義》裡就彌補了《三國志》的缺憾,對蜀國大書特書。

羅貫中的編劇能力很強,將蜀國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

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羅貫中筆下的劉備禮賢下士,諸葛亮智計近妖,關羽、張飛、趙雲都是以一當百的名將。可是,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任何人在歷史車輪下都無法改變其軌跡。

但是,即便這樣,羅貫中筆下的劉禪也非常鮮活。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蜀國成為歷史。

三國演義裡的歇後語有很多,可是不少都和蜀國有關,因為作者偏心

文人和史官不同,史官忠於事實,而文人忠於情懷。

一個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這部作品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羅貫中偏向蜀國,是因為羅貫中的心裡擁有一種忠於民族、忠於國家的情懷。因為羅貫中所生的時代,讓他對漢朝非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