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白居易有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仲春時節,春水初盛,春雷乍動,宜欣欣向榮,宜出門踏青。

農耕時代,“龍抬頭”寓意陽氣蒸騰,雨水增多,要好好準備春耕了。如今人們紮根各行各業,亦要深耕。二月二,是所有需要耕耘的人給自己的節日,在融融春光之中,與萬物一起生長。

攜好友一起去公園散散步,看肆意盛開的花兒有多明媚,聞新長的青草散發出沁人的香。一切都是這樣明亮、歡喜,處處散發著詩意與新知。

龍已抬頭,和風化雨,春已生髮,蓬蓬勃勃。微風會吹散憂鬱,細雨將油潤心田,挫敗猶疑皆為過往,今日起,納祥轉運,萬事吉祥。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古人將天空中的二十八星宿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邊的七個星宿即為“蒼龍”,因地球與太陽的相對運動,七個星宿的位置也在不斷變化,宛如巨龍活動。冬天的時候,“蒼龍”蟄伏於地平線下,無法觀測,待到農曆二月初二這天,“蒼龍”之“龍角”——角宿之星會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冒出頭來,也就是“龍抬頭”了。

這條天上的“蒼龍”,就是上古時代原始信仰之圖騰的來源之一。從此,龍是吉祥之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古人用星象標示四季,神龍抬頭亦是雨季開始,預備春耕。《禮記》有言:“蟄蟲鹹動, 啟戶始出”,人們希望能獲祥龍助佑,百蟲盡滅,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作為節日,在唐宋時萌芽。據說唐德宗認為二月是萬物復甦農事開始之際,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宰相李泌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最後一日為節的舊曆,把慶賀的日子放在春暖花開的二月初二,既有龍抬頭的好預兆,也有一年初始的儀式感。

待到元代,二月二作為節日正式定型,此日,人們要敲龍頭、吃龍食、剃龍頭、起龍船,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古代重視農耕,此日極為重要,於是發散出許多習俗,流傳至今。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龍抬頭,趕春牛,

風雨順,又豐收。

大倉滿,小囤流,

好年景,春開頭。

二月二,是為仲春,當其時也,萬物出達,生機肆意。人們會在這一天清早,擎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睡龍喚醒,驚走蛇蠍毒蟲,佑家宅平安。

北方有些地區會用灶煙在院子裡灑出一個圈,中間畫個十字,將五穀放於其中,求得龍神行雲布雨,此年春耕萬事順遂,秋收倉屯盈滿,終年不飢。

這些習俗迄今仍在,雖不是人人有農田,但人人有心田,心田之耕耘更需勤勞妥帖,細心呵護。這一天,最宜抖落掉舊日思緒的塵埃,在未來的日子裡,汲取營養,充實自我,收穫更豐沛的人生。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仲春蒼龍露頭,謂之生髮,民間認為二月二剃頭,亦是獨佔鰲頭,有好意頭。小孩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長大。大人也要剃頭,修剪髮型,為辭舊迎新,“從頭開始”。小孩子總是不願剪頭髮,需被家裡大人哄著坐住,剪完之後,又是可可愛愛的新面貌。

《爾雅》有云: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角之見於東方也,物換春回,鳥獸生角,草木甲坼。其實有時,人們需要的恰是這樣一種儀式感,需要一個嶄新的面貌給自己最積極的心理暗示,過往的艱難已經過去了,我們都可以在這樣萬物復甦的春天,煥然一新,從頭開始,過往不究,萬事可期。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龍夢醒,天暖正早春,

龍抬頭,填倉風雨順。

龍尾擺,田間起花雲,

龍鱗閃,五穀進家門。

食物總是寄託著最樸素最真摯的願望,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不管俗常的抑或新鮮的,都得與“龍”有關。

清早,要起鍋沸水,煮一碗熱騰騰的龍鬚麵,再臥一個雞蛋,點綴些蔥花,龍鬚麵細長如絲,入口爽滑,有質樸的面香,簡單,又落胃。

這天包的餃子,也要講究地包成柳葉的形狀,一顆顆擺起來,彷彿“龍牙”。如果吃餅,要記得多墊幾層油,烙熟後的餅皮有一圈圈金黃色的起酥,稱為“龍鱗”。有些地方還有“龍眼”“龍舌”“龍耳”“龍蛋”,這是二月二這天,人們質樸的儀式感。

吃過龍鬚麵,順順溜溜一整年;吃顆龍牙餃,財源滾滾福來到;咬過龍鱗餅,萬事如意好心情。

二月二,吃下去的是可口的美味,心裡唸的是對這一年無限的期待與祝福。胃妥帖了,心充盈了,人有了幹勁,未來無限可盼。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