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漢朝有分封制,把各皇子分到各地,彼此往來困難,一定程度上既培養了他們自己的班子又削弱了過於血腥的競爭。但即使這樣漢朝的皇權交接不正常率也是極高的,事實上歷代漢皇子基本就是靠外戚幫忙,沒有王夫人和長公主劉徹早就涼了,東漢完全就是外戚宦官二人轉。曹操讓二子爭位,本身就是在玩火。和孫權南魯爭霸有什麼區別呢?和袁紹二子爭位有什麼區別呢?

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只不過,魏國的豪門大佬不像吳國那樣無法無天,曹操水平比較高,孫權水平比較低,玩脫了而已。賈詡勸曹操的,不是讓他立曹丕,而是讓他別這麼玩。如果不是曹操偏向於曹植,曹丕和他背後的勢力早就幹翻了曹植了。賈詡對曹丕並沒有什麼偏向,只不過,他勸曹操別玩火,本身就是幫了曹丕。話說回來,曹操也不是聽了賈詡才放棄的,是他自己已經佈局完畢,也玩夠了,自然不需要曹植來對抗曹丕而已。

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曹丕以孝稱,曹植是卞太后最愛的兒子,他自然不敢殺曹植。但曹丕內心的確是忌憚的,找各種藉口削其食邑,徙其封地,讓曹植去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曹植曾作賦序曰:連遇貧土,衣食不繼。身為自家人,卻到了衣食不繼的地步,可想見其封地是何等貧窮。曹丕做到這一步,只差沒有殺他了。限制皇族政治權利是中央集權社會的必然措施吧。縱觀中國的封建大王朝,除了開國那幾十年,大多吧宗室的政治權利限制死死的。畢竟宗室已經有了經濟特權和部分皇位繼承權,再給政治權利就很容易尾大不掉了。不過像曹丕這樣還沒有統一就限制自家兄弟的也是少見。

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事實上,只有科舉制度逐漸成熟以後的宋元以後,所謂立嫡長子才有可能。在這之前貴族政治時期,有幾個嫡長子不是死於非命?太子,那是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圍繞這個位置,通常都是打得一地雞毛。更何況,貴族政治時代,哪個皇子背後沒有強大的政治勢力?什麼嫡長子,那就是噱頭。不要真的以為,曹操是因為賈詡放棄立曹植。論政治水平,曹植比曹丕差了一大截。問題是,曹植背後是什麼人?是家世比袁氏還牛的弘農楊氏,是譙沛大佬丁氏兄弟。曹丕呢?背後是陳群、司馬懿這些大佬。決定兩者勝負的,不是二人能力。論能力,曹植水平比曹丕差太多。更不是曹操,而是背後的世家決定。

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隋朝開科,建立學府。平民才有機會讀書,登上政治舞臺,第一次寒族打敗門閥貴族就是在武則天時代。門閥世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科舉出生的平民與小地主精英逐漸掌握政權。這個逐漸要從唐高宗廢王立武開始,持續幾百年才完成。因為科舉之前都是靠舉孝廉,九品中正制這樣方式選拔官吏,很容易導致世家大族和門閥的產生,形成利益團體,尾大不掉。

曹操選擇讓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卻成了他的一大敗筆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在科舉之前一直都是舉孝廉,說白了就是在一個區域經過大家推薦選擇進入仕途的人,有權有勢的會一直延續下去,家族勢力越來越龐大。從而形成世族大家。 科舉主要就是給廣大寒門子弟提供仕途道路,從根本上切斷世家大族壟斷晉升仕途通道。 但是科舉制度後,選拔出來的官吏都要感恩的是四書五經,形成的新利益團體遠不如過去那樣牢靠和親近。曹操選擇讓二子爭奪世子之位,背後卻讓世家大族鑽了空子,不得不說這是曹操的失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