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僖公為何頻繁與諸侯列國結盟?

齊僖公為何頻繁與諸侯列國結盟?

秦能攻逐戎,即有此地

周平王重新在洛陽建立都城,西方祖先們的岐山地區則被放棄了,那裡有著沃野千里的王畿之地,但是因為犬戎之亂,周平王已經不敢在這個地方長此以往,而且都城滿目瘡痍,還有周攜王處於這個地區,與周平王分庭抗禮,在數年而後才為晉文侯所弒殺,應該說周平王在位的前半階段,晉國應該是在幫助周平王收復失地之外,可能進度並不是太快,這就導致周平王居然承諾秦襄公,如果秦國可以收復這些地區,就將這些地方全部分封賞賜給秦國,史書載:“秦能攻逐戎,即有此地”。周平王的承諾,是春秋戰國的號角聲,響徹整個中原。

周天子的威嚴可謂是蕩然無存,相應的則是周後列國對周天子的朝貢也漸次減少,東遷而後的周天子甚至比不過一個諸侯國,財政拮据的困境越來越嚴重,周天子甚至曾經派人到魯國“告飢”、“求年”、“求金”,諸侯列國的富庶與周天子的沒落形成鮮明對比,諸侯君主們再也不可能絕對的信任周天子的權威,中原的平衡格局已經被徹底打破。公族們對亂局有所預兆,極度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現來平衡格局,此時的鄭國有鄭莊公,雖只有數十年時間,鄭莊公對春秋戰國開了個壞頭,數次與周天子產生矛盾甚至發生戰爭,諸侯列國們的思維絕對是非常震驚的,這即是說當年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已經不是當年的周天子了。

齊僖公為何頻繁與諸侯列國結盟?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

既然遇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紛爭,在周天子的平衡下已經不能徹底解決。諸侯國君們自然不能縱容混亂的更為嚴重,於是尋求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斡旋即成為一門學問,當年解決矛盾靠的是周禮,而現在則是靠的利益。相互之間只要能夠達成默契,就是利益的互相彌補,則能解決矛盾。因此春秋戰國剛剛開始,諸侯列國們就開始頻繁結盟。鄭莊公為與宋國開戰,就多次與齊魯衛結盟。而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本身就是來自齊國,這即是鄭莊公結好齊國的原因,也是鄭莊公沒有辦法拒絕的辦法。在西方是周天子,周天子與鄭國的關係已經撕破,北方是晉衛,此時晉國大宗與小宗之爭已有端倪,再往南方則是陳蔡楚國,而楚國獨強,陳蔡依附,即便鄭莊公想要拓展疆域,也不能考慮直接與強大的楚國正面對抗,而東方的宋魯,尤其是宋國曆來為姬姓宗族所不重,要拓展鄭國疆域找宋國最好,而宋國鄰近的就是齊國和魯國,所以鄭莊公結盟齊國也是深思熟慮過的。

齊鄭聯盟顯然是兩國最正確的選擇,《左傳》載:“齊莊、僖於是乎小伯”,齊前莊公當年是穩定齊國政局,而到齊僖公時代在鄭國的影響下,齊僖公也開始振興齊國,多年與鄭莊公會盟,兩國之間可謂是春秋初期發動戰爭的主要諸侯國,《左傳》載:“冬,齊、鄭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又有“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齊人卒平宋、衛於鄭。秋,會於溫,盟於瓦屋,以釋東門之役,禮也。八月丙戌,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這幾次齊鄭會盟,都是為的平息鄭宋之間的矛盾,當然齊國多半是傾向鄭國的,因為齊國還要依靠鄭國。“夏,齊侯、鄭伯朝於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齊國在對待世仇紀國家的問題上,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即是被動防禦轉變成主動進攻。對紀人而言,天已經變了,要依靠周天子制約齊國已經不可能了。

齊僖公為何頻繁與諸侯列國結盟?

唇亡齒寒

而對於齊鄭兩國的東進和南下陰謀,宋國和魯國也認識到唇亡齒寒,因此兩國也在頻繁開展外交作戰,齊僖公多次聯絡多國部隊進攻魯國,但是其實最終都沒有取得重大勝利,這可能代表著齊國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因此每每在開戰而後不久,齊國就會當和事老,調和各國矛盾,因此齊國在這個時期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遭到諸侯國的怨憎,也沒有與大諸侯國們結下仇怨,不像後來的鄭國與宋國,可說來來回回打了數年的仗,兩國互為消耗,導致國力衰敗,在春秋開始時過於想要拋頭露面了,結果用力過猛,最終促成沒落之態。而齊國僖公改變齊國的保守政策,也是拉開了齊國強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