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20世紀80年代前,筆者一直居住於制錦市。

兒時,常和二三小友去附近的東流水、江家池、大板橋等處玩耍。去這幾處地方,要路過筐市街北端路東一東西向的小巷。小巷西高東低,所鋪青石板已被磨得稜角全無,表面很是圓潤光滑。每到夏季,此巷從中部到東頭的青石板下即有泉水流出,水旺時可沒過成人的腳踝。此處與剪子巷、大板橋等老街巷才是濟南所謂“清泉石上流”舊景的真正去處。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此巷為“丁”字形,巷東頭往南拐不遠即是江家池,池為方形,面積約有40平方米。與江家池相對的路西,就是“醴泉”所在,是在一家醬菜鋪的院子裡。該店因泉取名“醴泉居”,是家百年老店。從江家池南側再往東,拐幾個小彎,就是有名的東流水。小時,常於夏天在此兩處戲水,甚是愜意。

而此巷東頭北側的一個大院,就是“老濟南”幾乎都知道的秦瓊故宅。那時的秦瓊故宅在筆者心中一直非常神秘,因其兩扇綠色鐵皮大門幾乎從不開啟,門內到底是何景象也難以看到。大門旁邊也沒有住家,非常安靜,就顯得這個院落更加幽靜了。

每次走過此巷,都要多看兩眼那兩扇綠色大鐵門。有時趴在門邊,好奇地從門縫往裡窺視,記憶中看到的只有幾間形制簡單的老房子和幾株大樹。也有幾次看到鐵門開啟,院中只有兩三個人,神態清閒,不知所做何事。由於年小也不敢擅自進去,現在想來當時真該進去一觀其中景物。

歷史記載與民國時期秦瓊故宅

秦瓊,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古代好漢的代名詞,是忠誠、勇敢的武將的代表。

秦瓊,字叔寶,齊郡歷城(今濟南市歷城區)人。隋末唐初名將。“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多,帝賜以黃金瓶,勞曰:卿不恤妻子而來歸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新唐書·秦瓊傳》中這樣描述秦瓊之功勞。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而古代演義小說《隋唐演義》中則如此稱譽秦瓊:“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單八縣,鎮山東半邊天。”

秦瓊武藝高強,忠心保主,為唐朝開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瓊去世後被追封為徐州都督、胡國公,並陪葬昭陵。他為人豪爽,通曉大義,為朋友“兩肋插刀”,贏得了千年美名。

秦瓊因其忠勇,和開唐名將尉遲敬德一起被民間尊為“門神”。舊時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將年畫“門神”秦瓊、尉遲敬德貼於大門上,以避邪祟。

其為建立大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獎勵他,當時便在濟南五龍潭側為其建造了一座豪華府第—胡國公府,立有石碑,上刻“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字樣。

秦瓊之名不只在濟南、山東,在全國都是威名赫赫的存在。秦瓊故宅在濟南也可謂是大名鼎鼎。

此說法,最早見於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養浩的《復龍祥觀施田記》。該文記述道:“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有漁者善遊,見階戺皆玉石,尚隱隱可數。又有中酒臥水濱者,夢朱衣延至門,宮殿閎邃,未及入而寤,世神之不敢宇。或謂潰而為淵者,龍嘗居焉。”

到了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桂馥在五龍潭畔建造潭西精舍,其《潭西精舍記》雲:“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本來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還是“聞故老言”,而於桂馥文中卻十分肯定地指明五龍潭為秦瓊故居。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日本人曾拍攝有一幀秦瓊故宅的黑白照片,拍攝時間在冬天。照片上顯示這是一處很有古意的院落,院中栽有兩株大樹,其中右側一株樹用磚砌圍欄圍住,其側有一個不大的水池。近處一株大樹下有石桌石凳,其左側有一棟二層的古代建築。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這幀老照片是現知的唯一有關秦瓊故宅的全景照片。另外,還有一張不是很清晰的老照片顯示,在民國時期,“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石碑立於秦瓊故宅內一角的牆壁下。

那麼,這通石碑現在在哪兒呢?就在五龍潭公園東北角的秦瓊祠內。進入大門,在門內西側的迴廊拐角下,這通石碑就靜靜豎立在一片翠竹下。灰色的石碑,紅色的字跡,綠色的竹葉,古韻悠然。

祠內的主殿內供奉著秦瓊的坐像,身著甲冑,手持令節,腰插軍配,威風凜凜。

秦瓊之父墓誌銘解開秦瓊故宅謎團

不過,除了這通石碑,再也沒有其他物證或歷史文獻記載,秦瓊故宅就位於五龍潭畔。而在1995年,濟南市經七小緯六路銀行宿舍樓施工中,發現一座石室墓葬。清理墓室時,考古人員發現了秦愛墓誌銘。從墓誌銘得知,秦愛不是別人,正是秦瓊的父親。也知悉了秦瓊故宅確實不在五龍潭畔。

秦愛(546-614),字季養,齊郡歷城人。北齊到隋朝時期大臣,唐朝開國名將秦瓊的父親。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在對該墓誌銘的進一步研究中,揭示出很多有關秦瓊家世的重要史料。墓誌銘全文如下:

君諱愛,字季養,齊郡歷城人。若夫華渚導其洪源,趙城開其累構。臺鉉相傳,簪纓繼軌。漢世功臣,簡侯(秦同)懋山河之績;魏朝令望,中郎(秦朗)擅瑚璉之珍。名器並隆,徽猷無絕。祖孝達,魏廣年縣令。雖復鳴弦下邑,治絲之巧,未申制錦;良工操刀,之用方遠。父方太,齊廣寧王(高衍)府記室。元瑜(阮瑀)書記,德施(孫惠)文詞;晉蕃佇其良規,魏後稱其愈疾。世德攸歸,誕生時彥。

君幼稟仁孝,率性溫恭。器度幽遠,津涯罕測;加以誠信待物,行義絕倫;由是淳篤之譽,聞於州里;群公藉甚,屢降旌招。齊咸陽王斛律武都,朝之上將,初開幕府,妙選賢良,乃召君為錄事參軍,禮接殊重;恩紀之深,群僚莫及。周武(宇文邕)平齊,君乃告歸鄉里。值周隋之際,四海未壹;軍書狎至,羽檄交馳。飾珠履以求賢,散黃金而招士。屢蒙辟引,皆無所就。靜居衡巷,得性為娛;九聘之榮,弗概懷抱;一釐之內,宴處超然,當世貴臣,莫能幹也;鄉黨長幼,愛而敬焉。方當遠跡千里,光膺五福;豈謂尺波東逝,閱水不追;落暉西入,馳光無反;遽發高堂,言歸厚夜。以大業十年十一月廿一日,終於齊州歷城縣懷智裡宅,春秋六十九。惟君自少迄長,仁恕為懷。靜而無情,行

必循道。素概清衿,始終若一。是以門緒克昌,庭

生玉樹。立功效績,光斯圭社。豈非積善之福,(袁聿修)叔德之效歟!叔寶(秦瓊)既參贊興王,勳庸斯重。榮親之義,蓋惟朝式。武德八年,詔贈上輕車都尉。貞觀元年十一月詔曰:“故上輕車都尉秦季養,守志丘園,早先風露。其子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叔寶,委質府朝,功參王業,宴稟庭訓,克成厥美。乃眷遺範,宜飾哀榮,可贈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上輕車都尉如故,禮也。”粵以貞觀二年正月十三日,還改窆於齊州歷城縣懷智裡。雖復高名令範,圖史方書;但懼舟壑或遷,海田將變。勒斯金石,宣之萬祀。乃為銘曰:

遠胄蟬噝,洪源淼漫;儒盛鄒魯,將傳巴漢。才邁折衝,勳深翼贊;門襲纓冕,家傳棟幹。世載明哲,爰挺若人;玉韞荊岫,珠明漢濱。矯矯跨俗,溫溫潤身;稟和藏用,抱璞含真。結髮束脩,伏膺名教;蹈義懷禮,資忠履孝。我有明德,民胥攸效;戢羽棲鴛,潛暉文豹。方享榮養,允膺眉壽;千月不留,百齡誰後。忽矣浮促,遂褰長久;負雪遽肜,凌雲先朽。令胤逢時,高衢騁力,逸足致遠,馮鳳假翼。乃降追榮,戎章是飾;龜筮爰兆,言遵塋域。去此華屋,遷茲墓田;斷絕哀輓,荒涼遠阡。蒼蒼曉月,沉沉暝煙;令德高譽,徽猷永傳。

此墓誌銘文字中,記錄著秦愛於隋大業十年(614)在齊州歷城縣懷智裡宅逝世,後於貞觀二年(628)改葬於齊州歷城縣懷智裡。根據銘文出土地點判斷,今天的濟南市經七小緯六路一帶在唐代時,即為“懷智裡”。按唐時“裡”的範圍,五龍潭一帶與經七小緯六路顯然不可能同屬懷智裡。至於秦瓊故宅位於今北大槐樹一說,更有可能。而過去傳說秦瓊故宅即今西門外沙苑、五龍潭等處之說應為誤傳。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另外,秦瓊的曾祖父秦孝達、祖父秦方太、父親秦愛三代均系魏、齊兩朝文職官吏,而《舊唐書》《新唐書》均漏載,這通墓誌銘可以補正史之缺佚。至於《隋唐演義》等白話小說中稱秦瓊“乃祖是北齊領軍大將秦旭,父是北齊武衛大將軍秦彝”一說,純屬對秦瓊家世的演義。

《歷城縣志》等地方誌誤載秦家世代冶鐵,出身寒微,俗謂“冶鐵秦家”,墓誌亦可以糾正此訛傳。

“秦叔寶之故宅”石碑緣何出現在五龍潭畔

據傳,在清朝順治年間,秦氏後裔因販鹽致富,將老宅整修,並在大門前立了石碑,上面用篆書陰文“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誰知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守宅的子孫卻把故宅分割出賣,先割賣花園、菜園,又割賣五進大院中的四個院落。最後賣到大門及前院時,礙於古宅門口碑的存在,買家不敢要,怕以後因碑的存在受到牽扯。於是想要將碑砸毀,但又怕會引起義憤,遂把石碑移於五龍潭內的秦叔寶祠,將碑立在大門裡頭。此後,就再無人說這是秦瓊祠,而認為是他的故宅,結果使五龍潭為秦瓊故宅之說謬傳至今。

五龍潭公園於1985年重新規劃、擴建,將五龍潭泉群周圍的天鏡、回馬、古溫、月牙、洗缽、賢清等27處泉池圈於一園,成為濟南市區一處風姿獨特的景點。秦瓊故宅亦被圈於內,就在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展覽館的位置。20世紀80年代末,濟南市園林部門在五龍潭邊挖出一石碑,即為“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石碑。

故宅已成公共景區,任何人都能前往一觀。只是,圈進公園的秦瓊故宅,再也沒有以前的古樸神秘氣息了。

2009年,當時的濟南市園林局對五龍潭公園進行了擴建,於秦瓊故宅舊址東北側不遠處重建了“秦瓊祠”並於次年9月29日對外開放。

祠內西南角有兩塊碑,即“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碑和“秦愛墓誌銘”複製石碑。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說起來,五龍潭這片區域確實和秦瓊有緣。怎麼這麼說呢?

在五龍潭公園內南側,有一條石砌岸的泉池,池壁上有一通石刻,上面的字跡為“回馬泉”。此泉與淨池相連,兩池間有曲橋迴廊,設有座欄,供遊人憑欄觀魚賞泉,名“曲池觀魚”。

此泉之名“回馬”即與秦瓊有關。據傳,秦瓊居於濟南時,曾在此處遛馬,其馬遇驚騰空,馬蹄落地處踏出泉眼,故取名為“回馬泉”。還有一種說法是,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時,曾追捕賊人至此,騎馬與賊人交戰時,其馬猛回頭,前蹄騰空落蹄過猛,馬蹄落處泉水從地下汩汩而出,後人即將此泉命名“回馬泉”。

2004年4月,濟南市重新評定新“七十二泉”時,將回馬泉列為第37泉。

“秦瓊拴馬槐”與“唐槐亭”

濟南城內,還有一處與秦瓊有關的舊跡,位於千佛山山門上去不遠處,即一株唐槐,樹齡已經1300餘年。槐樹外建有磚石圍欄,旁有刻著“唐槐”二字的石碑,其側有“唐槐亭”。

濟南好漢秦瓊:舊時遺蹟今何在

相傳,秦瓊為母盡孝,經常來舜耕山燒香祈福。騎馬至此,即將馬拴於樹上,下馬脫靴到山上寺院為母親祈福。後人便稱此槐為“秦瓊拴馬槐”。後來古槐半枯,又有一株幼樹從空腔中勃然而生,猶如慈母懷抱嬰兒,故又稱“母抱子槐”。

據志書記載,在唐槐一側,宋代曾建曾公祠。曾公,即南豐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熙寧五年(1072),曾鞏任齊州(濟南)太守,為民治水,剪除豪強。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在這裡建立祠堂作為紀念。後來塑像毀掉,當地人便將曾鞏祠誤認為秦瓊廟。

據民間傳說,這廟裡還曾為秦瓊塑過一座像,但奇怪的是,經過一夜之後這雕像便倒了,人們把他扶起來,再過了一夜,又倒了,反覆數次。後來一位老者指點說,秦瓊一生扶持唐王,死後也不願意佔據王位。後來人們又在中間塑造了一尊唐王像,秦瓊才穩立在旁邊再也沒有倒下。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卻說明了秦瓊一生忠於職守,連死後都不忘自己的使命。

歷經滄桑之變,曾經的曾公祠抑或秦瓊廟都早已不復存在。1957年,在祠廟舊址上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涼亭,因一旁頗有名聲的唐槐而得名為“唐槐亭”。

另外,在《隋唐演義》中非常有名的一個情節——“賈家樓聚義”的發生地,據說在濟南老城西門外篦子巷北口這個位置。只是,現在篦子巷及其周邊,舊時面貌已經完全無存。而賈家樓,則早已湮沒不見痕跡了。 (濟南日報 記者:趙曉林)

【來源:濟南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或微信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微訊號:jiupai6688(新增需備註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