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讀過不少關於明朝的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哪本書一講到明朝滅亡,都會大義凜然說:“明之亡,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崇禎皇帝劇照

但,我們細細琢磨,明朝真的“政治黑暗、制度腐敗”麼?

其實也不然,如果明朝真的那麼黑暗又何以享國276年,且其政治與制度屬於“帝國行政史”,以此來論,大而無當

眾所周知,明朝是由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所滅。這些農民軍從哪來的?陝北延安。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都是陝北人,他們所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為何陝北饑民這麼多,足以撼動明朝的根基?或者是陝北為何鬧饑荒?是因為地主兼併土地,搞得民不聊生?都不對!陝北本就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並不多不多。地主們雖然比普通農民多那麼幾畝地,但真的鬧起饑荒,這些地主們也只能跟著一起餓肚子。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其實,原因很簡單,明朝末年人口已逼近 2 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已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加之,西北 ( 特別是陝北 ) 的軍人很多,可以說是明朝的兵庫。要知道,軍人是必須安撫的,哪怕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招公務員都優先考慮美軍退伍軍人。而,那個時候的西北明軍活得卻很慘,這也為後面明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農民軍起義之初,朝廷曾計劃招撫,出糧賑濟饑民。農民軍一聽有糧食吃了,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可是陝北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又怎麼可能真的賑濟得過來?原本賑濟就杯水車薪,再加上地方官員層層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終陝北的農民軍捲土重來,瞬間席捲南北,天下也就跟著大亂了。

當然了,如果農民軍是普通農民,朝廷可以動用軍隊便可以輕鬆擊潰,但如果農民軍的骨幹也同為職業軍人,明軍還能打得贏麼?

試想一下,兩方都同為職業軍人,而一方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方則是一群快餓死的叛軍,誰的鬥志更強呢?而且,官軍一方也在鬧糧荒,不少原本去平定叛亂的官軍跟農民軍打著,發現自己沒飯吃了,也就跟著一起造反了,隨著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星星之火也就變成了燎原之火。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這一問題,我們管它叫“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

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

”而且這個問題他認為無法根本解決,因為就算糧食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而糧食又不可能一直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然有限。

那應該怎麼辦?第一種辦法是節育,但在避孕藥與避孕套還未發明的明朝,這一辦法不切實際;第二種辦法就是戰爭,彼此互相殺戮,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倖存下來的人又可以繼續生活。

很不幸,當時的明朝能走的只有第二條路!

當人口增長高於糧食供應引發饑荒帶來叛亂,叛亂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植糧食的人又隨著減少。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亂則沒人種植糧食,沒人種植糧食則亂

。那麼除了打仗,真的沒有一點辦法解救明朝了麼?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其實當時的明朝也沒有到非滅亡不可的地步,因為如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產作物,正在世界範圍內引導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印第安人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菸草、辣椒等迅速傳遍了全世界,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當時的明朝,而這將徹底改變整個世界。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對歐洲而言,最重要的是1588年傳入的馬鈴薯也就是土豆,土豆最先傳開是在愛爾蘭。愛爾蘭這個地方很特殊並不適宜穀類生長,所以糧食問題一直十分嚴重。加上英國人的殖民,將愛爾蘭好的耕地都給搶走了,愛爾蘭人只能在貧瘠土地上種點東西餬口,所以時不時鬧饑荒。而土豆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愛爾蘭人發現,在貧瘠的土地種植土豆不僅足夠養活家人還有富餘的可以養活牲畜,最重要的是照料起來不費什麼力氣。於是短短100年時間,愛爾蘭人口從300萬飆升到了800萬!而後德國、俄國和法國也大力種植土豆,從而結束了歐洲北部一直一來的營養不良症和時常鬧饑荒的問題。甚至將原先處於南方的歐洲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北方,因為南方的小麥長得好,而土豆的出現導致了歐洲政治力量的北移,且這種影響持續到今天。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則是花生、番薯與玉米等。或許這些作物,在我們今天看來沒什麼特別,但在當時卻可以相當幾個“超級袁隆平”。如番薯具有超耐寒、耐澇、耐鹼,能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性強,且產量極高,“

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

”且一年可種數季。要知道明代較好的水田也不過畝產720斤左右,均產不過240斤。這意味著土地養活的人可增加好幾倍!這多出來的田又可改種其他作物,又能養活更多的豬狗牛羊。糧食和肉類將大大增加,人口膨脹所帶來的壓力也就大大減輕了。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花生1530年到達中國,玉米1531年,番薯則是1593年。這個時間明朝的動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能有點眼力勁,發現這些作物的價值,並引種至西北,那麼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也不至於發生1644年的悲劇。

真正發現這些作物價值的是清朝,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無論是番薯、花生還是土豆迅速遍植中國,自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2億人口的中國,,在乾隆六十年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 2。9 億!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哪裡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花生,這便是“糧食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