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軍隊為什麼都奮不顧身,追著後金打

毫無疑問,魏忠賢當權的時候,明朝在軍事上對後金是有優勢的。而當崇禎皇帝把魏忠賢趕下臺後,明朝對後金(滿清)在軍事上就居於弱勢了。後金因此步步緊逼,一直打到山海關,乃至於兵圍北京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肯定是非常多的。但魏忠賢的存在,肯定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也就是說,正是因為魏忠賢的存在,後金在對明朝的作戰中,才不佔優勢。顯然,魏忠賢在明清之間的戰爭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說這個話,並不是故意誇大魏忠賢的作用。並不是為魏忠賢翻案,給魏忠賢洗白。並不是認為崇禎皇帝處決魏忠賢是一件錯誤的事。明朝是一個皇權社會,我們今天研究歷史,必須從當時的語境出發,從當時的價值觀研究問題。假設我們用現在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去思考明朝末年的問題,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皇權社會里,正統思想就是皇帝是絕對的權威,任何大臣,如果他的權力大於了某個大臣,對於朝廷來說,顯然是不合道統的。因此,崇禎皇帝扳倒魏忠賢,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軍隊為什麼都奮不顧身,追著後金打

(魏忠賢劇照)

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是,為什麼魏忠賢存在,會使得明朝和後金在作戰的時候,軍事上佔優勢,而魏忠賢不存在了,明朝也打不贏了?

可以說,魏忠賢執政,遇到後金來侵犯的時候,他是非常用心地去打那些仗的。而且對於他來說,和後金打仗,是隻能勝不能敗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魏忠賢掌權,屬於

位不正。魏忠賢是一個太監,朱元璋早就明確說明,太監是不能干預朝廷事務的。雖然後來,明英宗朱祁鎮改變了這一條決定,設立了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之類。但是無論是秉筆還是掌印,實際上都只是皇帝的秘書,是幫皇帝起草文稿,幫皇帝拿管理印章,幫皇帝遞送檔案的。他們是沒有管理朝廷事務的權力的。

而魏忠賢已經完全超越了掌印和秉筆的職權範圍,直接干涉朝廷事務。他相當於當了大半個皇帝,由於朱由校忙於木匠事務,可以說他就是個實質性的皇帝。魏忠賢對外自稱九千歲,看起來離一萬歲,還差了一千歲。但其實有這麼一個稱呼,他就表明自己已經是萬歲了,只不過他不敢直接稱呼自己是萬歲而已。畢竟在皇權社會,某個人一旦敢稱自己為萬歲,那也就意味著他奪了皇帝之位。那樣一來,性質就變了,麻煩就大了。

魏忠賢想不想奪皇位呢?他想,但是不敢。而且這樣有太多的麻煩,他也坐不穩。再說了,一個太監,當皇帝也沒什麼意思,不可能有三宮六院,江山也傳不下去。因此對於他來說,確保在朝廷中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是比較恰當的一個選擇。

但其實,要保持在朝廷中絕對的統治地位,非常不容易,甚至可以說非常難。他保持這個地位,與朱由檢、朱由校等人當皇帝,完全是兩個概念。朱由校、朱由檢當皇帝,哪怕當得再糟糕,也沒人對他們說三道四。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軍隊為什麼都奮不顧身,追著後金打

(想當木匠的朱由校)

明朝的皇帝,大都不務正業,萬曆幾十年不上朝,正德只想當個大將軍,嘉靖又想當道士,朱由校想當木匠。但不管他們怎麼折騰,大家可以指責他們,說他們的不是,但是,沒人敢說讓他們下臺,讓有能力的人上去幹。一旦這麼說,就是謀大逆,就要誅九族的。

而且,大家往往還不會過多指責他們,都是指責他們身邊的人不對,說這是因為奸臣當道,這是因為紅顏禍水,更多

為他們開脫。

但是魏忠賢不一樣。魏忠賢執政,如果他能夠保持國家的和平安寧,保持邊關的穩定,依然會被人批評,說這就是奸臣當道,權臣把持朝政,而且批評太監,還會拿他們褲襠裡沒貨做文章。彷彿褲襠裡沒貨,是一個原罪。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褲襠裡沒貨造成的。

但假如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他派出的軍隊又打不贏。這樣一來,魏忠賢所遭遇的輿論壓力,將變得空前巨大。大家都會一致認為,打不贏後金,就是魏忠賢造成的。魏忠賢必須下臺,只要他下臺了,問題就解決了,朝廷就能打勝仗了。儘管實際上沒有試驗過,但是大家都堅信這一點。

魏忠賢自己也是非常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無論如何,他不會給別人口實。他會更加勤政,對國內管控會更加厲害。國內出現了農民起義,他必定會派兵嚴厲打擊。後金入侵的時候,他一定要派出能打勝仗的軍隊。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軍隊為什麼都奮不顧身,追著後金打

(明軍)

魏忠賢派去打仗的人,往往都是魏忠賢的最貼心的黨羽。當魏忠賢派他們出征的時候,魏忠賢會告誡他們,你們不是為朝廷打仗,是為你們自己打仗。如果你們打了敗仗,大家都會說,你們是我魏忠賢的人,是我魏忠賢用人不當,只用一些趨炎附勢的人,才會這樣。大家會把責任推到我身上,認為都是因為我魏忠賢掌政的原因。這樣一來,我可能就被大家給推翻下臺了。一旦我被推翻下臺,沒有地位了,你們也沒有地位了,你們的前途也斷了。

帶兵打仗的將領們也都明白這個道理,他們不是為朝廷打仗,而是為他們自己打仗。所以打起來特別拼命。

再加上明朝末年,魏忠賢儘管權勢滔天,但是他們所面臨的輿論環境,卻是極為惡劣的。尤其是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反對黨們,都在不斷批評魏忠賢掌權。而且東林黨們都是一些清流知識分子,他們認為維護道統是他們的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他們從來不怕殺頭坐牢。所以他們都在盯著魏忠賢,只要魏忠賢打仗打不贏,東林黨們一定會嚴厲批評,而魏忠賢卻對這些不怕死不怕坐牢的人毫無辦法。

可以說,正是因為魏忠賢集團所處的輿論環境極為惡劣,這反過來促成了魏忠賢非常拼命地工作,一定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的軍隊為什麼都奮不顧身,追著後金打

(崇禎皇帝)

後來,當崇禎皇帝上臺以後,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

我們以袁崇煥為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袁崇煥出征的時候,反覆給崇禎皇帝交代,希望崇禎皇帝給予他更大的

權力

。他向崇禎皇帝表態,在五年之內就能夠實現平遼的目的。崇禎皇帝當時信誓旦旦表示要給予他更大的,還把尚方寶劍給了他,表明他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一旦袁崇煥為了整頓紀律,把毛文龍殺掉後,崇禎皇帝立刻就懷疑他,覺得他有造反的跡象。根本就沒給袁崇煥五年,只給了他一年多一點,就把袁崇煥抓了殺掉,還是用凌遲處死的酷刑。

當崇禎皇帝殺掉袁崇煥後,北方的那些將領們在打仗的時候,就不敢再用全力去打了。因為要用全力,就要整頓紀律,保持軍隊的向心力。甚至要和皇太極假意講和,藉此打擊皇太極。但是這樣一來,必然會遭到崇禎皇帝的猜忌。認為這是在和皇太極眉來眼去,所以誰也不敢使用計謀。

打敗仗沒有關係,如果為了打勝仗,採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就一定不會有好的下場。

可以說,那時候的明朝將領,打仗不是為了打勝仗,而是打給崇禎皇帝看的。這樣的軍隊,還能戰勝強大的後金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魏忠賢在臺上的時候,明朝對後金在戰爭上保持著優勢,而當魏忠賢下臺後,明朝打仗就不行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