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1748年2月的一天,乾隆皇帝在養心殿召見73歲的直隸總督劉於義。君臣二人問答時間有點長,劉於義歲數又大,只感覺頭昏腦脹,熬到奏事結束,晃晃悠悠站起來,不小心踩到朝服的一角,頭重重撞到了金磚上,不省人事,不久後辭世。

紫禁城皇帝經常出入的宮殿,鋪設的都是御窯金磚,質地堅硬,一頭撞上去誰也受不住,何況是73歲高齡的劉大人?據說臣子給皇上磕頭想磕出響來,得給太監送上孝敬,太監見著銀子,就會給指點一下,哪塊金磚是懸空的,在那塊金磚上磕,不用費力就能磕出響聲來,要不然就算是磕破頭皮,滿頭大包,也別想讓皇上聽到那聲響,留一個恭敬的好印象。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有這麼一個橋段:三阿哥弘時要進宮見雍正,李德全說皇上讓弘時先在外面跪等。弘時跪下就打趣李德全,說你老公公真會賺錢,誰給你們塞錢,你就引他們跪在有空心磚的地方,磕頭時不疼,聲還大。誰要不給錢,就帶他們去實心磚的地方,頭就是磕破了,也沒半點聲響。

這弘時嘴裡的磚就是鋪設在北京故宮金鑾殿上的4718塊地磚,叫御窯金磚。那真是金子製成的嗎?非也非也,這御窯金磚的名稱來歷,據說是永樂皇帝朱棣賜名。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當年建設紫禁城的時候,在北方找不到合適的鋪地材料,指揮宮城建設的蘇州名匠蒯祥,便命人找來了自己家鄉蘇州陸 墓的細料方磚。宮殿完工後,殿內地面,用方磚鋪就得嚴絲合縫、光滑如墨玉,腳踏其上,有金玉之聲,莊重內斂,與金碧輝煌的宮殿相得益彰。永樂皇帝一高興,在群臣面前,封蘇州陸 墓造磚民窯為“御窯”。

又因此磚敲擊時,能發出清越的金石之聲,當年這種細料方磚成品後運往京城供紫禁城專用,名叫“京磚”,又“京”與“金”讀音相似,天長日久,“京”字就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

據古籍《金磚墁地》記載:這種磚敲之有金石之聲,又因其造價高,有“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因而朱棣將它賜名為金磚。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此後,蘇州御窯金磚就成為明清兩代宮殿建築不可或缺的物料,只供皇帝專用。整個紫禁城,只有皇帝經常出入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才整體鋪設了御窯金磚。另外,在皇陵天壇等建築群中都有使用。

那為什麼紫禁城的宮殿不都鋪設御窯金磚呢?就算再貴,皇帝還缺錢嗎?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這種磚燒製工藝複雜、不易,從毛坯到成品需兩年之久,且成品率很低,通常是100塊磚入窯燒製,往往成品只能出十塊二十塊磚。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而且入選條件苛刻,往往運到京城,每用一塊磚,就得有三塊以上備選,常常十塊之中只有一二入選。其餘淘汰的一律銷燬,不得留存,萬萬不能流入民間,體現皇權的不可僭越,所以就算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是想要多少就能有多少。

御窯金磚,以水火相濟變土為金,正是百鍊成金的文化精神的體現。五行之中,“金”代表著堅硬、牢固和恆遠。紫禁城從永樂四年開始修建,花費15年時間建成如此龐大壯觀的宮殿建築群,而這腳下所踏的地磚,就需要用兩年的時間精心打磨。

金鑾殿御窯金磚,一兩黃金一塊磚,磕頭有技巧,不然滿頭包也不響

這耗工費力的兩尺見方的一塊御窯金磚,早已經超脫出一塊地磚的作用,承載的是皇權的赫赫威嚴。背後體現的是能靜下心來,不為利益驅使而一步一步,精心打磨出來的手工藝品,也是甘於寂寞,用兩年時間打磨一塊方磚的偉大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還能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