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難忘的不是月亮,難忘的是童年

《月是故鄉明》是季羨林先生的一篇回憶故鄉,回憶童年往事,回憶人生歷程的散文。正如文章開頭所寫“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看似難忘的是月亮,讚美的是月亮,其實月亮哪裡都有,季老在文中寫道,無論是後來到了濟南還是再後來漂泊天涯,在瑞士萊芒湖、在非洲大沙漠、在茫茫大海上,還是在頤養天年的燕園勝地,也會有晴空一輪明月。這正應了最近火了的那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卻是同一輪明月。但不管是誰,抬頭望月,最後發出的難免是同樣的感嘆——月是故鄉明。其實人們難忘的不是月亮,難忘的是童年。就像季老那樣,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抬頭望月,望著望著就回到了故鄉小村子裡那幾個大葦坑邊上,望著望著就成了“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其實季老在故鄉只待了六年,故鄉留在記憶中的往事可能並不豐富,但在水坑邊看月亮,在水坑邊數星星,在水坑邊點起篝火搖知了,卻如刀刻一般,永遠那麼清晰,許多事情會隨著歲月遺忘,唯獨童年那為數不多的幾件小事卻隨著歲月增長變得越發清晰,彷彿就在剛才一般,所有事物歷歷在目,顏色仍然那麼新鮮,所有聲音迴響在耳邊,連尾音都還在漂盪,漂盪在心頭,所有氣味、滋味、肌膚的感覺……香的依然讓人陶醉,酸的依舊會流口水,疼的心尖還是會跳起來……童年就是這麼神奇,就是這麼沒有道理,就是這麼無法忘卻。

最後以幾首古首與大家共憶童年:唐,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宋,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清,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月是故鄉明,難忘的不是月亮,難忘的是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