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辯論?

對外交流始終是我們的弱項。從大清開始就這樣,英法聯軍犯京有一點原因就是談判違約反覆和不開使館。當下我們所能看到的官方中外交流,僅僅是例行記者會而已。其實最能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就是辯論,是兩個人面對面、脫稿,互相發問。在西方,記者承擔起這個任務。

談談幾次知名的採訪事例。

第一次,大領導接受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的訪問。談笑風生、彪炳千古,被稱為對外宣傳一大突破。

第二次,去年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與有“香江才子”之名的陶傑辯論。總體上可圈可點,略有不足。

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辯論?

第三次,劉欣與福克斯主播翠西有關中美貿易爭端的問題進行辯論,總體來說比較接近於你問我答的“知識競賽”。

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辯論?

第四次,前天,ambassador崔 接受美國記者思旺的影片採訪。如何評價看一下相關微博是否精選留言就好了。

這四次採訪,第一次的記者華萊士是美國最負盛名的記者,所採訪的各國元首無數,問題的刁鑽以及多次設下陷阱,受訪者都迎刃有餘、一一化解。“談笑風生”為後世美談。

後邊三次採訪實在是乏善可陳。

讓人生疑,為何美國記者從來都是高水平發揮,而我們總是為受訪者捏一把汗?我們常常不自覺對受訪者降低期望值:無過便是功,別翻車就行了。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害怕辯論呢?

我們的記者專業素養,太差。

突然想起小時候經常在傍晚看山東臺的一款節目,阿速的《生活幫》,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該節目最大的特色便是記者根據群眾反映,暗訪一些食品製造等黑窩點,還有一個調解鄰里糾紛的環節。小時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群眾會把問題反映給一個電視欄目呢?

最近喜歡看川普答記者問,美國的媒體是分為兩派系的,如CNN、N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是民主黨陣營;共和黨一派的媒體有福克斯等。前幾天被川普大罵Really bad reporting的記者便來自NBC。美國隨便一個記者便可以詰問攻伐川普,更不要提其他人,由此每個記者都有充分的機會使自己專業素養得到訓練。能力素養在論戰中才會得到提升。

而我國的記者只是在社會夾層中的普通職業。

我們不需要辯論。

我們能見的辯論僅僅存在於大學社團,如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進行儲存。再就是看幾期《奇葩說》,很多人會說,這個節目就是娛樂綜藝,不必當真。

沒有平時的訓練,一到辯論就如臨大敵,準備幾份材料草草了事,長此以往,就發生了前文所述的後三次採訪。

關於為何會屢次出現採訪翻車事故,我的結論是:稿子不行。

新黨如今主要成員不超過十人,此次選舉新黨大敗,在臺灣一直沒有多少影響力。這樣的小黨,其中的幾位年輕人的素養卻不容小視。因新黨地位低,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成員多從事自媒體運營。其頻道中的內容其實與大陸媒體不差多少,可新黨卻格外受大家喜愛。

如新黨王炳忠,經常在節目中與綠營立委辯論,憑快速的反應力與清晰的邏輯,其往往是勝方。現場辯論是沒有稿子的,卻從不出錯。

中國人為什麼不會辯論?

這其實反映出重要的一點,內容沒問題,而是能力不行。

長時間以來,我們總是把否定視為消極的、威脅現有穩定秩序的種子,任何合理的質疑都會被視為別有用心、視為肉中刺。質疑是要付出代價,因此寧願沉默。

久而久之,越來越脆弱,聽不得批評,受不起挑戰。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沉默的哲學。

如王小波所言:在話語中,很少能學到人性,卻能從沉默中學到;假如你還想學到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假如這些都是實情,不妨把這些儲存在內心處不說。

小波沒有料到,長久沉默的同時會丟掉說話的能力。有想法卻不與人辯,就永遠不知人外有人,從而白白地丟失掉提升的機會。

閉門造車是一個偽命題,《史記》、《紅樓夢》可不是閉關成書的,太史公與曹雪芹都曾遊歷南北,結交同好、收集材料。沒有交流切磋是不可能有進步的。這就是中國人不會辯論的原因。

缺乏訓練,一有辯論就忙了手腳。只能借用小技巧。

這幾年也摸爬滾打悟出了一點心得: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打哈哈,最後實在沒招了就來一句“沒聽說過”。

不得不說,以上美國記者總能抓住對方的弱點,讓人難以招架。

那應該怎麼辦呢?

危行 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