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愛新覺羅·允(胤)禔是康熙的庶長子,母親是納喇氏。納喇氏一共生了兩個孩子,第一個孩子是承慶,是康熙實際上的第三子,但由於早殤未序齒。十一年,她生下皇長子,也就是胤禔。而在二十年納喇氏晉升為惠妃,位居四妃之首,這以後她還撫養了皇八子胤禩。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比起皇太子胤礽,胤禔雖然沒他地位尊貴,因為他的母親是康熙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但是胤禔比起胤礽來能力絲毫不差,甚至可以說高上許多,可他為何未能染指皇位呢?我們先來看看胤禔其人。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在他十八歲時,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落首領噶爾丹悍然發動對內蒙的入侵。當時,清朝國力尚強,對待如此不聽話的噶爾丹,自然要予以反擊,

於是,康熙派遣他的哥哥福全作為撫遠大將軍,又任命大兒子胤禔作為副將率軍禦敵。而這次,康熙也率大軍殿後。

雖然噶爾丹來勢洶洶,但還是敵不過強大的清軍。沒多久,噶爾丹的精兵就被福全的部隊伏擊並且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噶爾丹也是聰明人,眼見打不過就求和,不過機智如他,求和是假,詐降是真。

噶爾丹為了能全身而退,和福全簽訂了一個假和約。福全也沒多想他的花言巧語,就這樣草率地下令清軍停止進攻,導致噶爾丹順利逃脫。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康熙聽聞後自然是大怒,對福全和胤禔一頓痛罵,而這兩人也不團結。

福全對這個小侄子並沒有什麼意見,但問題出在胤茫脫禔上。在軍中,胤禔聽信了風言風語,和福全常常意持強列見不合。甚至,胤禔越發不把福全放在眼裡,好幾次都越級上報。康熙不是個昏君,自然知道前方主帥木心措不和對戰事的影響。所以,他立刻把胤禔給叫回來。

本來,康熙要對胤禔訊問,而胤禔也正想趁機告上一狀。但是,康熙似乎早料到胤禔會這麼做,就提前知會他一聲:“你要是和你伯父說的有半點不同,看我怎麼治你的罪!”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而反過來看福全,他自知因為延誤戰機,大意打了敗仗,難逃責罰,而與他不和的胤禔也應該會趁機告上一狀。但是,胤禔還是聽了康熙的話,沒添油加醋,反倒是給他說了好話。

從這件事我們不難發現,胤禔很是年輕氣盛,但是也頗有勇氣,雖然有康熙“助力”。縱使他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比較魯莽,但也為他後來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這在康熙眾皇子中是少有的。

緊接著,我們來看看第二次出征噶爾丹。話說這個噶爾丹實在不安分,康熙在三十五年再次親征。而這次,康熙不僅帶了胤禔還帶了其他皇子。當時,康熙所率的中路軍已經到達離噶爾丹軍隊不遠處,但是西路軍沒有同步抵達。

經過長途跋涉,如果又要等西路軍慢慢趕來,恐怕早已人困馬乏,士氣低落。而如果噶爾丹得知康熙親征,恐怕又會提前撤離,那不打水漂了?

康熙拿不定主意,召集眾將領展開決議。大部分將領都認為,噶爾丹非同小可,如果不等西路軍恐怕只是冒進,當下該派使臣拖住噶爾丹,好等西路軍馳援。

時勢造英雄,隨波逐流怎麼能“鯉魚躍龍門”?胤禔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當前應該立刻發動進攻,不可貽誤戰機,好達到一舉殲滅敵軍的效果。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說來也巧,噶爾丹一聽康熙親征,並且立馬要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後,就決定撤離。在西逃的路上,噶爾丹遇到了西路軍,結果被打得大敗。

之後,胤禔又隨康熙第三次征討噶爾丹。胤禔也因為卓越的戰功被封為多羅直郡王。

不過縱使他能力不錯,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缺陷秉性暴躁頑愚,對待大臣態度傲慢。這句話我不是我說的,是康熙說的。

原來,康熙一直想培養皇太子胤礽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胤礽生性暴戾淫亂,對人沒有絲毫仁愛之心,且屢教不改。康熙恨鐵不成鋼,這才廢掉了太子。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這之後,胤禔本來滿心換心地認為父皇會立自己為太子,因為他年齡最長,而且戰功卓越。但是,他想錯了,本來他在積極籌劃著太子事宜,但是康熙卻給了他一個晴天霹靂——“你當不了太子”,原因上文已經說過。

聽到這個訊息後,胤禔也完全放棄了自己,但並沒有放棄奪嫡之路,他轉而投靠自己的好兄弟八阿哥胤禩。

胤禩也對太子之後覬覦已久,有了胤禔的參與更是如虎添翼。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一切都只是表象,自己竟然遇到了一個豬隊友。胤禔不但害了自己,還牽連了胤禩。

那天,胤禩本來想讓胤禔向康熙遊說,卻不料胤禔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胤礽的行為卑鄙齷齪,非常不得人心。有個相面人張明德曾說,胤禩日後必大貴。現在父皇要殺胤礽,不必親自動手。”

康熙的大兒子胤禔為什麼不能當太子?

這步棋走錯了啊!可是胤禔卻不管不顧,在受到康熙責罰後,他繼續選擇作死。他暗中指使喇嘛巴漢格隆等人,想要以巫蠱術鎮魘太子胤礽。當然,計劃並沒有得逞。

“明察秋毫”(其實是皇三子告狀)的康熙得知後,先是大怒,又是痛心。雖然胤禔的母親請求將胤禔正法,但是康熙還是看在父子情分上,只是剝奪了他的爵位,囚禁終生。

雍正十二年,胤禔在監禁中死去。

參考資料:《康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