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苦難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但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迴應。

一、苦難求學路,只為求知改變命運

最近,一個影片在網上火了。

漫長的求學路上,近200名孩子在冬天凌晨六點鐘就爬出溫暖的被窩,打著火把和手電走出家門。路程最遠的學生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單程28里路。冬天路上經常結冰,孩子們一個個摔倒,又一個個爬起來繼續走路,有些地方臨近池塘,道路狹窄,孩子們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冰河裡,渾身溼透。

年齡最小的孩子只有六歲,一天來回上學就要走6萬多步。如此辛苦地堅持,只為獲取知識。他們就是雲南鎮雄縣黃連小學的孩子們。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2018年,一張“冰花男孩”的照片火遍網路。

雲南昭通魯甸縣新街鎮山高谷深,交通閉塞。孩子們上學的山路崎嶇不平,遍佈石頭。下雨天路特別滑,孩子們的鞋裡全是水和泥。冬天氣候寒冷,滴水成冰,這位三年級的小學生,為了參加期末考試,在零下9℃的冬日清晨步行九里的山路來到了學校。到了教室,他被拍下一張頭髮眉毛都被冰霜覆蓋,臉蛋耳朵凍得通紅,卻面含微笑的照片。但是孩子卻說:“上學冷,但並不辛苦。”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更有甚者,有的地區孩子上學,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懸崖村”,當地的地形以山地懸崖為主,最高處的海拔有2300米。“懸崖村”以前需要攀爬17條藤梯才能到達,近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藤梯被鋼梯代替,不過抵達懸崖村依然需要透過2000多級鋼梯,有些路段是60°的斜梯,有些路段是垂直於懸崖的。孩子每天就是爬著這樣的鋼梯上下學,這是用生命的代價去求學啊!

雲南省福貢縣馬吉鄉學校在怒江對面,每天早上,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掛在溜鎖上,然後又膽戰心驚地滑到怒江的對面,放學再划過來。溜鎖下面是湍急洶湧的怒江水,深不可測。加上溜索已經多年老舊,孩子們隨時可能掉入江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每天的求學之路都是關乎生死的考驗。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這些孩子好像是永遠打不垮的“小哪吒”,他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追尋知識,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換取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要有一絲機會,他們也不願意退縮,也不會放棄。他們篤定信念:只要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去汲取知識營養,就會改變他們的人生之路。

二、富孩找苦吃,只為更能擔大任

人與人的差異是天然存在的,有的孩子需要歷經挫折,去為自己夢想的生活而拼搏,而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過上了這樣的生活。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豪門之子,是否只需要“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地享受生活就可以了呢?

全球聞名的富豪家族的創始人約翰。洛克菲勒,不僅自己堅決反對鋪張浪費、不勞而獲,而且對孩子們也嚴格要求。他把家裡的每項家務都分配給孩子,孩子零花錢需要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得來。洛克菲勒家的四個孩子只有一輛腳踏車,最小的那個男孩八歲前都得穿姐姐的衣服。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財富是上帝的,而我們只是管家。”人們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經財富傳了六代,其後人大都成就非凡,過著節制有度的生活。洛克菲勒家族商業神話的締造,和家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家族身家逾百億,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也注重給孩子“找苦吃”。他曾經在社交平臺發了一張兒女洗車的照片,發文稱:“這是一個家庭活動,妹妹幹活有好吃的,而哥哥幹活可以有零花錢。”霍啟剛認為這樣能引導孩子們明白每一分錢背後的意義。他也曾和妻子郭晶晶一起帶著孩子去田間插秧,體驗農民的辛苦,讓孩子們真正明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身價75億美元的巴蒂斯塔認為孩子一定要經歷痛苦和挫折,才會更加自立自強。巴蒂斯塔讓孩子們多幹粗活、髒活、累活,孩子們多經歷苦累,對於勞動和金錢的價值的體會就會更深。

這些富豪並沒有因為富可敵國,就允許自己的孩子們揮霍無度、極盡奢華,而是讓他們懂得節儉,學會自立,甚至有時刻意讓他們“找苦吃”,其目的是要培養出更自立自強,更能擔當大任的優秀人才。他們也更重視孩子精神世界的滋養,比爾。蓋茨即使工作再怎麼繁忙,也要每晚給孩子們讀睡前故事,營造融洽的親子關係。扎克伯格工作壓力再怎麼大,也要堅持每週給女兒洗三次澡,帶他去體驗游泳,萬聖節會別出心裁地把孩子裝扮成自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

三、再苦不能苦孩子,貪圖享樂成“巨嬰”

我們身邊的大多數家庭,既不是邊遠山區的窮苦農民,苦難如同每日的勞作不可避免,孩子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改寫自己的人生。也不是身價不菲的豪門貴胄,有意用艱苦的經歷為優裕家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鍛造一副堅不可摧的盔甲,頑強地抗擊風雨,獨當一面。對於大多數普通的人家,面對“苦難”這個課題,又該如何去做呢?

我們卻常常看到這樣讓人心酸的訊息。比如某普通家庭的孩子,貸款幾十萬打賞女主播,把老母親的養老錢花個精光,母親氣得昏厥在地。一個“富二代”,出手闊綽給某主播送了十幾萬的禮物,最後人們才知道他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這十幾萬於他父母而言,是要付出多少辛苦才能得到?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現在也有很多的年輕人,家境很普通,卻非常注重享樂,頻繁更換新款的手機和電腦,衣帽鞋包都是用國際大品牌,經濟上常常捉襟見肘。工作中捨不得吃苦,一遇不順就辭職跳槽,或者乾脆回家當起了“啃老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巨嬰”。

是什麼讓窮人家養出來“富二代”,是什麼讓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變成了“巨嬰”?這與家庭教育的失誤有很大的關係。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吃了很多的苦,不想讓孩子再吃苦了,竭盡全力讓兒女們過上優越的生活。所以不顧及家庭的實際生活狀況,盡全力滿足孩子一切物質需求。父母的這種“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補償心理導致了這些孩子生活上揮霍過度,學習上不思進取。孩子從來不知“吃苦”為何物,自然也不懂得生活的不容易。

6歲走6萬步,攀懸崖,滑溜索,他們是求學路上的“小哪吒”

沒有人歡迎苦難,但苦難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就選擇不出現。直視苦難,跨越苦難,這也許是父母們能透過自己的言行和與孩子的互動,教給孩子最好的應對苦難的方式。

所謂家庭教育,歸根結底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