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的前奏: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漢王崛起

三藩之亂的前奏:滿洲功臣宿將凋零,四大異姓漢王崛起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開國時,眀之降將,封王者四。”

除了孔、耿、尚三順王之外,第四個是吳三桂。

01吳三桂的青蔥歲月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吳三桂出身於遼東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吳襄是天啟年間的武進士,長期鎮守遼東,母親祖氏,是祖大壽的妹妹,乃遼東將門世家。

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掌握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吳三桂的幼年,便是在父輩們的號角聲和廝殺聲中度過的,長期的戰火烽煙薰陶,對吳三桂後來的三觀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襄為了讓兒子接受全方面的素質教育,把吳三桂送到了董其昌門下,學習詩詞書畫。

董其昌是明朝藝術成就最高的書畫家,是在中國文藝史上能排進名次的大咖,成為他門下弟子,可以說是吳三桂的造化。

但是吳三桂對文藝沒興趣,其志向是策馬揚鞭,縱橫沙場。吳襄只得由著他學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武之後吳三桂每天聞雞起舞,日夜操練,堅持數年,武功大成,刀槍劍戟,騎馬射箭,無所不精。憑著精湛的武藝和高超的戰鬥技術,吳三桂在一眾軍區大院子弟中脫穎而出,被譽為將門虎子。

1628年(崇禎元年),薊遼督師袁崇煥主持遼東戰事,前鋒總兵祖大壽駐守錦州。

秋高時節,馬肥膘壯,正是遼東戰事高發期。為了防止後金騎兵突入大明境內搶劫騷擾,祖大壽命吳襄率軍500出城偵察巡邏。

吳襄出城百里後,撞上了皇太極率領的4萬大軍。

皇太極見明軍人少,下令包圍了他們,迫使其投降。

吳襄急令突圍撤退,後金軍窮追不捨,終於在錦州城外四十里處,將吳襄團團圍住。

四十里外的錦州城樓上,祖大壽和吳三桂看著這一幕。

吳三桂:快救我老爹!

祖大壽:大局為重!建虜幾萬人,我軍不滿三千,怎麼救?

吳三桂:你若不可發兵,我自己率領家丁去救。

解釋一下,吳三桂所說的家丁,並不是《極品家丁》裡面看家護院的家政人員,而是將領培養的私人親兵,他們不屬於國家正式軍隊編制,但待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戰鬥力和忠誠度也不是一般士兵能比的。

祖大壽:······

吳三桂當即率領20名家丁衝出城,絕塵而去。

皇太極看到這隻小股騎兵殺來,打算讓包圍圈開一個口子,把他們一併包圍。

命令還未下達,吳三桂率領的20騎馬蹄翻飛,已經突入陣中,左突右出,如入無人之境。

與吳襄會合後,吳三桂大呼一聲:隨我來!500騎兵士氣狂飆,喊聲震天,拼命衝殺。

一瞬間皇太極都有點懵逼了,竟然忘了如何反應。吳三桂帶人衝破包圍圈後,皇太極沒有下令追殺,放他們跑了。

有驚無險,姿勢很帥,17歲的吳三桂一戰成名,孝聞九邊,勇冠三軍,成了大明的傳奇英雄人物。連皇太極都感慨:

我家要是得此人,何憂天下?

皇太極都這麼抬舉了,崇禎就更要得表示了——剛登基就得了一個巨大的彩蛋,龍顏大悅。

順利透過武舉考試後,不滿20歲的吳三桂開始火箭般的躥升,28歲便被擢升為總兵,鎮守重鎮寧遠,是大明帝國冉冉上升的軍事新星。

02滿清的小心機

富貴險中求。可見,出來混還是得靠膽識和運氣。

仗打得再好,也只是一個優秀的專業人才,在中國社會,單純的專業人才是比較難混的。

要想混的好,不管你是幹什麼的,都必須有心計,有城府,有手腕,把下面整的服服帖帖,把上面哄得舒舒服服,把同事處的和和睦睦。離開了這三條,再有才也只能幹基層。

吳三桂不是一個單純的武將,此人工於心計,善於結交,輕財好義,八面玲瓏。與人說話時,言辭懇懇,娓娓不倦,讓人如沐春風,極富有人格魅力。

太監高起潛總監遼東,吳三桂可以認太監做義父,大學士方一藻巡撫遼東,吳三桂可以投在方學士門下,與方學士的公子方光琛結為兄弟,洪承疇經略遼東時,吳三桂又拜了洪承疇的碼頭,並與老洪的幕僚謝四新建立了深厚的關係。

鐵打的三桂,流水的長官。不管誰坐鎮遼東,吳三桂都是紅人。

既然說到了性格,不妨再八卦一下,說說吳三桂的身材和顏值。

“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

延陵將軍是吳三桂的別稱,很帥,有氣質,善騎射,雖然並不高大威猛,但屬於力量型猛男。

唯一的缺陷就是鼻樑上有刀疤,這是當年救老爹時,被一個裝死的清軍偷襲所致,也算裝逼過頭的一點小瑕疵。

吳三桂第二次命運的轉折點是明清之間的戰略決戰——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1641年)後,明軍13萬精銳全軍覆沒,主帥洪承疇被俘。

吳三桂跑得快,逃回了寧遠,惶惶不可終日,擔心朝廷追責。

事實證明吳三桂的心理負擔是多餘的,因為不久後吳三桂便由寧遠總兵升任遼東提督,成了遼東明軍的統帥。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要知道和吳三桂一起逃回來的另一個總兵王樸,一回來就被砍了。

非常時期,非常處理。洪承疇、祖大壽、曹變蛟等一幫能征善戰之人,在松錦大戰中死的死降的降,遼東沒人了,剩下的人裡面就數吳三桂最猛,不用他用誰?

就這樣,吳三桂成了明朝遼東主帥,著手收拾爛攤子,經過幾年努力,終於訓練出了四五萬人馬,這便是後來吳三桂左右時局的本錢。

關於吳三桂投降滿清的這一段,在山海關大戰中說過了,這裡不再贅述,我們直接跳到滿清入關之後。

山海關之戰結束的當天,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至此,清初四大異姓王全部歸位。

滿清入主北京後,第一個要打擊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在追擊大順軍的過程中,四個異姓王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比如吳三桂和尚可喜隨阿濟格從山西大同進軍榆林、延安,孔有德、耿仲明隨多鐸從懷慶進攻潼關等。

消滅大順軍之後,尚、孔、耿三人還參與了平定南明弘光政權的戰爭,吳三桂因為有心結,不被清廷信任,而沒有參加這次軍事行動。

1645年八月,大順和南明相繼被打垮,清廷一邊召集宗室王慶功,一邊卻命令異姓王回鎮關外。隨著滿人大舉入關享受革命果實,關外已經空了,回鎮關外說白了就是退休養老——清廷對異姓王不放心,要卸磨,至於殺不殺驢,看驢的表現。

03異姓王的崛起

從後來的歷史看,清廷的這種安排顯然沒有得逞。

滿清雖然在漢地取得了極大的軍事優勢,但是一野蠻系列落後的政策,激起了更多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的反抗,反清鬥爭愈演愈烈,不是短時間內能平息的。

與此相反的是,清廷的核心力量——滿洲八旗的實力在緩慢下降。

皇太極死後,滿清內部因爭奪皇位而引發了激烈內鬥,多爾袞團隊和豪格團隊勢同水火,後來最為了搞平衡,推出了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

但是,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權勢日盛,平衡很快被打破,豪格派遭到打壓和清洗。

緊接著,多爾袞病逝,遭到多爾袞打壓的勢力,反攻倒算,又清洗了多爾袞團隊。

激烈的政治鬥爭幾乎波及了所有宗室王公和功臣宿將,以皇太極、多爾袞兄弟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班子成員死的死,廢的廢,沒有猛人了。

第三代呢,可能水土不服,可能受不了天花,大多英年早逝,如博洛、滿達海、瓦克達勒克德渾、碩塞、多尼等,沒有活過四十歲的。尼堪倒是活過了40歲,但是被李定國送了一程,42歲卒。

一句話,順治年間,滿清最能打的一批人,都快死光了,但清廷所面臨的治安局面卻更加嚴峻了。這個時候,清廷不得不倚重四大異姓王。

事實上,三順王只在遼東呆了一年,就又被徵召上前線了。

以前,三順王出征都是聽命於滿人將領,充當助攻角色,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孔有德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獨當一面,率領耿仲明、尚可喜南下進攻大順軍餘部高一功與明將何騰蛟,一舉蕩平了湖南。

三順王血戰湖南時,吳三桂還在錦州過退休生活。

吳三桂是被迫投降的,三順王是主動歸降的,二者性質不一樣,後者明顯更可靠。

其次,吳三桂雖然歸順了滿清,但是對明朝還念念不忘,一直和南明方面勾勾搭搭,不清不楚,吳甚至還說過對南明“不忍一矢相加遺”的話,這讓清廷也很不放心。

就這樣,吳三桂被雪藏了三年,直到第三次反清高潮迅猛來襲,清廷才再次啟用吳三桂。

1648年,平西王吳三桂與八旗都統李國翰共同鎮守陝西漢中。

第二年,三順王也再次升級,孔有德被改封為定南王,統兵二萬進攻廣西,耿仲明被改封為靖南王,尚可喜改封為平南王,二人合兵兩萬,一起進攻廣東。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征戰,四大異姓王都是帶著家屬出征,準備平定當地之後,長期鎮守。

04倒黴的孔、耿二王

孔有德打的極其勇猛,不到一年就平定了廣西全境。此時,李定國突然叢貴州殺出,進軍湖廣,湖南清軍節節敗退,孔有德急忙分兵趕赴湖南支援,李定國抓住機會,從寶慶揮師間道南下,直逼桂林城下,晝夜猛攻。

分兵支援湖南後,桂林空虛,根本擋不住李定國大軍。為激勵士氣,孔有德親自登城督戰,額頭中箭後,仍不下火線,其悍勇可見一斑。

城北制高點失陷後,桂林城防已然不保,孔有德令全家自焚,然後向北拔劍自刎。

臨終遺言:

城亡與亡,大義也!

多爾袞也很給面子,賜諡號:武壯。

孔有德沒有滿門死絕,有一個女兒孔四貞活了下來,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後來嫁給了孫延齡。

既然沒有男丁,老孔的王爵也就無人繼承了。清廷後來封孫延齡為廣西將軍,繼承了孔有德的部下。

就這樣,原本的四藩只剩三藩了,只是孫延齡不甘寂寞,也捲入了三藩之亂,把自己玩死了。

與孔有德的悲壯相比,耿仲明死的就比較窩囊了。

以前打仗,耿仲明都是跟著大哥孔有德混的,這次出征廣東,是耿仲明第一次獨當一面。

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眼前,老耿摩拳擦掌準備一展抱負,沒想到大軍剛一出發,出事兒了。

原來,老耿的部下私自接收並隱瞞了逃人,所謂逃人,就是滿人的奴僕,他們大多是漢人,因忍受不了滿人的壓榨而逃亡。根據逃人法,逃人、窩藏犯、知情不報者,都有罪。

因此,清廷對孔、耿、尚三王發出了嚴重警告,要求三王把各自的部隊管好,把逃人和涉事部下查明上報朝廷,否則視為知情不報。(三王或多或少都涉事了)

窩藏逃人,論罪當誅,三王都很恐懼,耿仲明尤甚,畢竟事是從他這兒引發的,已經實錘了。

自己嚇自己,終日惶恐不安,老耿心理逐漸崩潰,在江西吉安上吊了。

最搞的是,清廷的裁決很快就來了:王爵保留,罰銀四千兩。

得,白死了。

多爾袞認為耿仲明是自絕於朝廷自絕於人民,有負國恩,下令不開追悼會,不給諡號,不準其子耿繼茂繼承王爵,只是讓耿繼茂統領老耿的部下,繼續南下征戰。直達1650年多爾袞掛了,順治親政,耿繼茂才拿回了老爹的王爵。

耿繼茂和尚可喜都想戴罪立功,所以二人在廣東打得很猛,甚至親自上前線指揮攻打廣州城。征戰一年,終於平定了廣東,並在後續的幾年裡扛住了李定國的反撲。

05吳三桂絕地反擊

說完了三王,再說吳三桂。

吳三桂鎮守漢中後不久,原明朝降將、大同總兵姜襄因不滿清廷的待遇,起兵反叛,一時三邊震動,太原告急,叛軍很快攻下了延安,並繼續南下西安,陝西總督孟喬芳頻頻向吳三桂求救。

吳三桂接到訊息後,立即起點兵馬,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到了西安。不料,孟喬芳竟然託病不出,拒絕與吳三桂見面。堂堂平西王,竟然被一個總督輕視,吳三桂的自尊心大受刺激。

吳三桂也明白,孟總督是見人下菜,清廷不待見的人,孟總督也不待見,政治正確嘛。

苦笑一聲後,吳三桂當天夜裡就拔營北上,迎擊叛軍。第二天佛曉,兩軍在蒲城相遇,吳三桂親自帶隊衝鋒陷陣,擊敗了叛軍,之後窮追不捨,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其勢銳不可當。

之後吳三桂轉戰秦地,每戰身先士卒,鏖戰四年,終於徹底平定了陝西,獲得了清廷授予的金冊金印,以及“忠勇智略”的評價。

吳三桂:我等了四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為了交流君臣感情,順治請吳三桂回京吃了頓飯,席間高度評價了吳三桂為大清穩定和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鼓勵吳三桂在新的征程中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帶著順治皇帝的重託和厚望,吳三桂又踏上了入川之路,吳軍一路火花帶閃電,拿下了大半個四川,並與劉文秀部在蜀地展開了激烈大戰。

幾仗下來,吳三桂連連敗退,之前所打下的城池,全部失陷,不得不退守保寧,隨即被劉文秀部包圍,處境極為艱難,連協同作戰的李國翰都認為四川搞不定了,準備撤退。

清廷派人來慰問:三桂啊,朝廷正在考慮放棄西南,實在不行,你就撤吧。

吳三桂:不,我不走!

苦守數月後,劉文秀部已然懈怠,吳三桂抓住機會,出動精銳騎兵猛烈突襲,經過極其慘烈的廝殺,終於擊退了劉文秀。戰後,吳三桂感嘆:平身未見如此惡戰!

第二年,吳三桂乘勢收復了成都、嘉定、敘州、重慶等地,逐漸奪回了四川。

吳三桂的這一次絕地反擊,令舉朝振奮不已,清廷獎勵大大滴有,吳三桂充滿了幹勁。

至此,吳三桂的事蹟終於與上一篇的引子終於接上了。

南方雖然已經平定,但清廷在南方的統治基礎極為薄弱,殘餘的反清勢力不時反撲。

為此,清廷決定讓三大異姓王開藩鎮守南方。

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命尚可喜留鎮廣東,順治十六年(1659年)命吳三桂鎮守雲南,順治十七(1660)年,命耿繼茂鎮守福建。

三藩至此形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