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史出書續傳奇

近日,安福縣洲湖鎮汶源村可謂出了一件“大事”。“以前總覺得咱們泥腿子離出書遠得很嘞,現在身邊出了個作家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都為他高興。”當地村民一邊交相捧讀,一邊連聲讚歎。年逾花甲的王建武編寫的《南國夢魂———王炎午其人其事》一書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後,一時間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民榜樣”。

歷時8年,易稿10餘次,全書38萬餘字寫滿了老人的汗水與心血……王建武是王炎午家族後裔,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2012年開始一直在南昌務工。談起寫作過程,王建武滿是感慨。“從小就聽村裡長輩常說起這位先賢的感人事蹟,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安福歷史名人錄》一書,就覺得王炎午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值得銘記的人物。我想,先賢的偉跡不能因年代久遠被隱沒甚至失遺,應該讓更多的世人知道。”於是他暗下決心,要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傳下去。

說幹就幹,自2012年起,他開始找尋王炎午的《吾汶稿》古刻版影印本品讀,由於讀本多是文言文,古文字又難以辯認,不知道音義的王建武很是吃力。為了讀懂弄通原著,他陸續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記故事》《古漢語字典》等一應工具書。自己充電“歷史常識”。平時,一有時間便跑去附近的南昌大學,向講師、教授請教。周圍許多工友表示困惑,認為安享晚年的年紀,何必要費這心神?久而久之,老伴也在內心打起了鼓,每天總是趴在桌上寫寫塗塗,有時竟忙到深夜,甚至常常大把大把掏錢去列印文稿,讓她非常擔心。可每次王建武也只是對她苦笑一下,時間長了也就成了習慣。

持之以恆的努力逐漸讓他培養了一批忠實的“粉絲”。退休在家的堂叔王仲山時常在家鄉收集王炎午生平作品事蹟郵寄給他,兒子女兒也多次勸說父親晚上早點休息,並想盡辦法幫助其找尋資料。

“沒辦法,白天太吵,只有晚上安靜。”王建武無奈地笑道。戴著老花鏡,白天在工地做保安,晚上就熬夜寫稿,一腔熱情全部傾注在了創作上,與人物共話,樂此不疲。對此,家人已見怪不怪,在他們看來,這個“老頭”在做著自己最有意義的事。

但寫作的過程總是充滿艱辛,何況是在已近花甲之年。品讀古刻版原著時,都知道最為關鍵的是對每個字的音義進行屆定,王建武為了保證準確。便一個個字詞在古詞典裡找到漢字並弄清其音義,再在現代字典裡查他的字義相對照。很多字典裡也查不到的古字詞,他便只能再查閱《辭海》,直到與原著裡的本意最貼近為止。查明音義只是一部分,還要博覽群書,對照原著裡的典故,歷史人物,事件發生時間,逐一查尋其出處,能否與原著相符且銜接得上。“這是王炎午一生的追溯,作為後代我有義務和責任寫好他,絕不敢胡亂猜測。”王建武堅定地說。

除了小時在家耳濡目染其事蹟外,有關文天祥的史料王建武也在《中華上下五千年》叢書中搜尋。平常在《南昌晚報》、《江南都市報讀報》時,一發現相關的資料就收集起來。週末抽空去新華書店裡,專門找尋宋朝時的書藉翻閱查尋相關資料等。內部的店員早已和他熟識,長期接觸下來,只要有相關的歷史新書到店,都會特意留存好給王建武。

2014年的一天,王建武剛把修改完的稿子列印裝訂出來,(當時初擬的書稿名為《王炎午傳奇故事》),經人介紹準備送給省文聯的一位作家幫忙給看看,希望提出寶貴意見好再修改,期間偶遇了省文聯主席劉華老師。見他像是個文學愛好者的樣子,便與王建武交談許久,又得知其是個農民,則一直感嘆一直鼓勵他要努力,還將《吉安民間故事》一書送給他,說你帶回去好好看下,很有價值。直到現在,王建武對這些事都記憶猶新,感謝成書路上眾人的幫助與指點。

“頭幾年,每寫一遍又得花錢請人列印一遍,這樣反覆修改,費時費力又費錢,後來咬緊牙關買了個膝上型電腦,我慢慢學習使用手寫方法,就這樣敲出了這本書。”60多歲的年紀,為了組稿,他學習了計算機操作,手寫錄入器早已磨損得不成樣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省文聯一位作家在看過王建武作品後忍不住連聲讚歎:“不容易不容易,真沒想到這樣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年逾花甲的農民之手,真是值得敬佩!”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王建武出書的底氣就更足了。他找到了出版社,編輯們也認為此書稿很有歷史價值。“2年時間裡,從投稿到審稿定稿,我無數次地來回往返出版社,就是希望還原歷史能更完備更縝密。”2018年,出於對一位農民自費出書的感動和王焱午故事的感慨,江西教育出版社優惠了書號費和審稿費。《南國夢魂———王炎午其人其事》一書成功面世。

出版後的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為傳記文學,記述了南宋時期名人王炎午的生平事蹟,以及其出眾才華和愛國精神。第二部分將王炎午的遺著《吾汶稿》,以及歷代名人頌揚王炎午的各類文章予以解讀。

“我只是盡最大努力對王炎午的生平作展述。但願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世人都來關注其人和參與其中,這樣也就如願以償了。”談到出版後的感受,王建武眼神裡既是欣喜,也是希冀。

(文章來源:井岡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