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御史:立朝為公 剛正不阿

宋朝御史:立朝為公 剛正不阿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劇中宋仁宗對待御史的包容姿態備受觀眾稱道,這一點跟史實比較接近。北宋的那些大官小吏、皇親國戚,是不敢輕易違規、違紀、違法的。為什麼?因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們為人正直,立朝剛毅,以彈劾和糾察百官為己任,凡有違規、違紀、違法甚至生活稍有不檢點者,不管你位置多高、權力多大、皇帝多麼寵幸,一律照彈不誤,讓人聞風喪膽。宋仁宗一朝,就有三位這樣的御史。

唾沫星子濺

皇帝一臉的包拯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任過多年的監察御史、知諫院、御史中丞,是宋仁宗時期的御史,因剛正不阿、彈劾權幸而著名。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美人(死後被追冊為溫成皇后)的堂伯父,張美人因出身不夠顯赫,希望透過張堯佐來壯大自己的門第,便屢在趙禎耳邊吹“枕頭風”,請求趙禎給張堯佐委以要職。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州縣做官多年。按說,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要委重任於一個進士出身、經歷過多崗位鍛鍊的官員,實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宋代有規定,凡重要的人事任免,即便是皇帝推薦的,也必須在殿前同大臣們討論,徵得他們絕大多數同意方可任命。於是,皇帝透過一定的醞釀與推薦程式,在某日朝會上,丟擲了張堯佐出任宣徽使的任命方案。經過一輪激烈的“廷論”,皇帝丟擲的任命方案,竟然被一群朝臣給否決了。

第二年,新一輪的人事調整又開始了,在張美人的軟磨硬泡下,皇帝舊事重提,再次丟擲張堯佐的任命方案。上朝之前,張美人親熱地把皇帝送到殿門旁,無限溫柔地說:“陛下,請您今日千萬別忘了‘宣徽使’啊!”皇帝說:“放心,放心。”誰知,皇帝剛丟擲方案,任職諫院的包拯情緒激昂,言語激憤,大聲說不可,理由多到一籮筐,而且說話時,包拯還唾沫星子飛舞,濺了皇帝一臉,皇帝不停地擦臉,表情十分尷尬。最後,在包拯那一籮筐有根有據的理由面前,皇帝這一提議又只得作罷。

“廷論”之時,張美人一再安排小黃門打探結果,聽說包拯濺了皇帝一臉唾沫,趕忙在皇帝下朝後去安慰他。皇帝正用袖子擦臉,見張美人來了,沒好氣地說:“你伯父的事,包拯堅決反對,還直往我臉上噴唾沫星。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包拯最重官員操守,最恨以權謀私。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包拯出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當時,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的權力,廉價套購某商人的住宅,從中漁利。包拯認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財政官員,非廉潔之士不能勝任,張方平巧取豪奪,不適合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因此,包拯上書彈劾張方平,致使張方平被罷官。

包拯就是這樣,做官行事,只論是非,不論利害,只論榮辱,不論得失。

不依不饒

連續上書的趙

趙(1008-1084年),浙江衢州人,進士出身,歷任武安軍節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諫、知成都等職,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趙寫過一首《廉泉》詩:“歲旱江潢萬井汙,此泉深淨肯清渝。伯夷死後泉流在,能使貪人一飲無。”詩以言志,趙把打擊貪官汙吏、營造清廉世界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立志要當宋朝官場的“清潔工”。

1054年,朝中發生了一件命案,因為涉及宰相,顯得尤其弔詭與神秘。事情是這樣的,宰相陳執中有一位愛妾叫阿張,其侍女迎兒因犯小過,遭到阿張殘酷而持久的鞭打,可憐的迎兒被折磨致死。堂堂宰相府,竟然鞭死侍女,一時京城內外,輿論譁然。而且,當有人告狀、審案官員要求宰相府的證人到場時,陳執中竟然軟禁證人,使獄官無法對證,嚴重干擾司法。趙聞之拍案而起,立即以“違朝廷之法,立私門之威”的罪名彈劾陳執中,要求罷免其宰相職務。只是,皇帝宋仁宗有意偏袒陳執中,非但沒免去其宰相職務,反而“詔罷獄”,替其開脫。1055年,鐵了心的趙,又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裡,以“不學無術、錯置顛倒、私仇嫌隙、家聲狼藉”等八大罪狀,連續十二次上書,終於將陳執中拉下馬,使他罷官去朝。

趙彈劾不避權幸,不但表現在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上,而且表現在對官員形象、朝廷綱紀的維護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遼國,作為外交使節,他卻在參加遼國的招待宴會上荒誕不經,“痛飲深夜,席上聯句,語同俳優”,既敗壞了形象,又有傷國體。儘管宋仁宗特別喜愛王拱辰(他是宋仁宗欽命的狀元,原名王拱壽,宋仁宗為其改名王拱辰),但趙毫無畏懼,上書彈劾,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連續上書,不依不饒,結果,王拱辰降職永興軍。此外,遭到趙輪番轟炸和大膽彈劾的,還包括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士李淑、樞密副使陳昇之等許多聲名赫赫的高官,他們皆以罷官告終。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趙不僅在中央任過要職,還任過多地一把手,遊宦官場四十餘年,從來不像那些同僚一樣,騾馬帆舟往家裡拉東西,無論從哪裡離任,僅僅只有“一琴一鶴自隨”。“一琴一鶴”,或許就是這位“鐵面御史”寫在人生道路上的廉政報告吧。

火烹水煮

都不怕的唐介

唐介(1010—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任監察御史裡行、殿中侍御史。他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彈劾宰相文彥博走“夫人路線”。

文彥博曾任樞密直學士、成都知州。有一次,臨近上元節了,宋仁宗寵幸的張貴妃(即上文張美人)示意文彥博進獻燈籠錦。蜀錦天下聞名,尤以成都燈籠錦為最。貴妃一聲招呼,文彥博馬上安排人加班加點,趕在上元前把燈籠錦製成,送達京師。

上元節那天,張貴妃特意穿著燈籠錦做的衣服,去見宋仁宗,還向宋仁宗說這是文彥博主動織來獻給她的。宋仁宗很高興,開始留意文彥博,不久就把文彥博調回,任樞密副使,隨後又被重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

慶曆七年(1047)冬,貝州(今河北清河)王則起義,朝廷派樞密直學士、左諫議大夫明鎬率軍鎮壓,過了兩三個月仍無進展,宋仁宗因貝州離京較近,深為憂慮。一日,他在後宮自言自語道:“執政大臣無一人為國家分憂者,日日上殿無有取賊意。”此話恰被張貴妃聽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她立刻讓人告訴文彥博,明天上朝如此這般。第二天,文彥博果然主動請纓,宋仁宗大喜。

慶曆八年正月,文彥博以參知政事兼河北宣撫使,掛帥去貝州平叛。不過,當文彥博趕到貝州之時,明鎬已攻破貝州,平定了起義。捷書剛至,宋仁宗立即任命文彥博為宰相,明鎬也提拔為參知政事。後來,時任監察御史的唐介便連連上章彈劾文彥博,說他走“夫人路線”,用燈籠錦賄賂張貴妃,才當上參知政事,又在平定貝州戰鬥中搶了前帥明鎬的功勞,才得以升遷宰相。

當時在朝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唐介歷數宋仁宗最信任的宰相文彥博的不是,這既是彈劾文彥博,又是指責皇帝用人不當,尤其是一句“因貴妃而得執政”,讓宋仁宗這位平日裡輕易不發火的皇帝非常氣惱。他推開唐介的奏摺不看,威脅要貶唐介的官。唐介絲毫也不膽怯,他說:“臣忠憤所激,鼎鑊不避,何辭於謫?”火烹水煮我都不怕,還怕貶官?

這幾乎是火上澆油,宋仁宗更加惱怒,把宰相、副宰相等幾位股肱大臣叫到跟前,讓他們傳閱唐介的奏摺,憤憤地說:“上疏談論大事是唐介作為御史的職責,但說文彥博靠巴結嬪妃當上宰相,這是什麼話呢?任用官員,她們怎能參與?”此時,文彥博也在朝堂上,不遠處的唐介竟然大聲對文彥博說:“彥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隱。”文彥博滿臉通紅,連連向皇帝謝罪。

事後,文彥博還是被罷去了宰相職務。唐介雖然也被貶謫至英州(今廣東英德市),但士大夫們對他卻一片讚揚之聲,天章閣待制李師中、太常博士梅堯臣紛紛獻詩,表達欽佩之情,尤其李師中詩中一句:“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於山”,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唐介因此獲得了“真御史”的雅號。

晏建懷 來源

天津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