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的另類打工仔:一言不合就消失

辭職的另類打工仔:一言不合就消失

沒有任何理由就從你的公司消失

岡崎一郎(Yuichiro Okazaki)和新野俊之(Toshiyuki Niino)是“辭職專家”。在過去18個月裡,他們已經辭了至少1500份工作。

但事實上,這兩位並沒有真正地離職——他們是一家總部位於東京的初創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這間公司為那些急於辭職但需要幫助的員工們提供定製服務。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害怕自己的老闆。”岡崎說。“他們知道自己老闆會說:‘不,你不能辭職’。我認為這是因為日本的文化——放棄某些東西是不好的。當他們想辭職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

這就是“星矢S”(Senshi S)”和它的辭職服務“退出”(Exit)切中的痛點。只需要支付五萬日元(合457美元,353英鎊)的費用,“退出”服務可以打電話給客戶的老闆,由代理人遞交辭呈。有時需要打好幾個電話才能成功辭職。但有些時候,公司不接受這種代理提出的辭職,會要求員工親自遞交辭呈。

但當成功辭職,客戶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有一個客戶告訴我們,你就是天使!”,岡崎說。十年來,這個客戶一直想離開這份“讓他很痛苦的工作”。

岡崎估計,日本大約有30家公司提供類似的服務。在日本,人們傳統上一輩子只為一個僱主工作,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換工作,而近年逐漸減少的勞動力也讓日本成為一個勞方市場。

“人們(的觀念)在改變,但是文化沒有改變,公司也沒有改變……這就是人們需要我們的原因”,岡崎說。

當然,讓別人幫你遞交辭呈是一種更不尋常的辭職方式。但是如何離開一份工作卻是大多數人都面臨的一個困境。雖然和老闆當面攤牌可能仍是最多人的選擇,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視乎你離職時的具體情況。

如果你需要儘快離開,或者發現這份工作真的不是你想要的,或者甚至發現你不能做這份工作,那怎麼辦?相比於繼續尷尬的聊天,乾脆直接消失算了?

這種職場行為被稱為“幽靈般消失”——這個詞從約會中演化而來,意思是突然結束所有聯絡而沒有任何解釋。現在,它似乎正在向工作場所過度。去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黃皮書——一份每年釋出8次的經濟狀況報告——甚至提及了這一現象。

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經營一家網頁設計公司的洋子(Chris Yoko)與一位承包商有過一次奇怪的經歷,這位承包商原本答應在家裡完成一個數字專案。

“這個人一開始和我們一起工作——他看起來很合適,像是個真正的好人。我們讓他從一個簡單的專案開始。他同意了,(但是)星期四到了——卻什麼都沒給我們。”

多封電子郵件和電話留言都沒有得到回覆。這個人又錯過了一次與該專案有關的會議。最後,由於得不到任何迴應,那項工作被交給了其他人。

不久之後,一名自稱是承包商朋友的男子透過電子郵件與洋子取得聯絡。他說,他的朋友死於車禍,並請求提供一些他的稅務檔案。洋子感覺有點不對勁,就去看了下這位承包商的推特賬戶。

在社交媒體上,這位承包商似乎還活得好好的:他剛回復表弟了一條關於家庭聚會的推文。

辭職的另類打工仔:一言不合就消失

辭職是困難的甚至是有些恥辱的

“他回覆了一張手裡拿著威士忌的照片,寫道:我不僅要來,我還要帶上這個。”洋子說。“我拍下了這些,並轉發給了那個自稱他朋友的人,並說:嘿,好訊息,看起來他沒事!”

假裝死亡來逃避工作顯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離開公司,切斷與僱主的一切聯絡,似乎確實是件好事。

一位在英國從事零售業(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層經理表示,她之所以離開公司,是因為她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公司需要她立即到崗。儘管她的合同中列明有三個月的通知期,但她還是離開了。

這發生在她職業生涯早期,當時正值經濟衰退的高峰。她表示,她的離職一定程度上與意識到與僱主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多麼的“不安全和變幻無常”有關。

“我有些同事在年終總結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因為他們被團隊開除了。你可以看到一個僱主有多殘忍,所以作為一個僱員,你會想:‘我其實不必明天來上班’。”

也許她說的有道理。消失得無影無蹤的不僅僅是僱員。大多數的求職申請都沒有得到潛在僱主的迴應。還有可能是在面試之後什麼訊息也沒收到。一名男子告訴BBC,他在撰寫了戰略檔案、參加考試、甚至通過了三輪面試後,潛在僱主就“幽靈般消失了”。

招聘公司萬寶盛華(Manpower UK)董事總經理格雷(Chris Gray)表示,僱員們正在扭轉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發達國家就業市場繁榮的徵兆。

美國和英國的低失業率意味著,“可以說,他們很容易從現有狀況中離開,再跳另一匹馬”。他表示。

他也承認,一旦有人消失,招聘公司幾乎無能為力。

他說:“作為招聘人員,你之前已經把時間花在了一個消失的人身上,接下來就不想再浪費時間去找出他們為什麼消失了。”

“我認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更積極主動地建立人才庫,儘早建立聯絡,從而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 在你需要人們之前先了解他們。”

對於員工來說,雖然辭職可能符合他們眼下的需要,但也應該考慮從僱主那裡消失的潛在長期影響。因為,就像在約會的世界裡一樣,沒有人會喜歡那些動不動就玩消失的人。

“這非常不專業,”美國就業諮詢羅伯特·哈夫公司(Robert Half)的地區總裁費伊(Dawn Fay)表示。“無論你是僱主還是僱員,都不要玩消失。”

但她承認這玩消失背後的原因——例如,一些人不喜歡產生衝突或讓別人失望,而另一些人可能對冗長的招聘過程喪失了興趣。她表示,企業可以透過加快招聘流程和清晰溝通來改善工作。

她還表示,玩消失可能會給你留下黑歷史,對你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

“這種事情在你職業生涯的後期可能真的會反咬你一口。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會怎麼想,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要讓自己始終保持專業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