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在戰國的歷史上,真正成功而深徹的變法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秦國新法得以根植於朝野,實現了秦國的富國強兵。即便如此,在秦孝公死後,變法的創始人商鞅仍然遭到了車裂的極刑。有人說商鞅遭到車裂是因為其本人過於刻薄,樹敵太多,是以在秦孝公死後牆倒眾人推,人人慾殺之而後快。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究竟是刻薄寡恩還是盡公不顧私?他的死因到底是什麼?撥開層層的歷史疑雲,讓我們一步步還原一個真實的商鞅。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根據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描述,商鞅是十分完美了,無懈可擊了,白衣白馬,才華卓越,既有翩翩公子之浪漫雅趣,又有愛國志士大義為公之決心,不僅深受明君賢主的厚愛與信任,還贏得了兩位紅顏知己的傾情追隨,更有秦國萬民的不世愛戴。前者如白雪為了營救被龐涓軟禁的商鞅,不惜傾盡家財,為了商鞅能在秦國有好的發展,施展自己的治國理念,居然勸商鞅娶秦國公主,而自己甘心退出,獨自一人為其養育孩子,又在商鞅受刑時與商鞅一同赴死。而後者如熒玉對商鞅也是一片痴心,改變了以往的男孩子情態,一顯女兒的嬌羞,在明知商鞅有心於別的女子之後,仍不惜用情用義感化商鞅守護商鞅,做他的賢內助。最後得知商鞅將被處以極刑後,又絕食三天三夜,甚至一夜白頭!有女如此二人,夫復何求呀!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除了紅顏知己外,秦孝公扮演了明主這一角色,對商鞅可謂是一往而情深,還記否二人的盟誓?秦公:贏渠梁對天明誓,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乃至出現了孝公病危託孤商鞅的橋段,還說如果我兒嬴駟不堪重用,君可取而代之。

秦國老百姓對商鞅變法簡直是無比擁戴,田壟間隨便一農村婦女都說好。商鞅受刑時,更有萬千老百姓自願披麻戴孝,並山呼“商君商君,三生為神!”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這些只是文學作品中的商鞅,本可以白衣白馬泛舟江湖,快意恩仇兒女情長,最終卻選擇了積貧積弱的秦國,“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鐵面維持法治精神,為秦國立下不世之功,最後落得功成身死。但是,這些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這是對商鞅基本生平的介紹,那麼關於商鞅本人的性格及變法的描述又是怎樣的呢?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司馬遷雖然在《史記》中為商鞅做了傳記,而且置於列傳中比較靠前的位置,但司馬遷卻一點也不欣賞商鞅,他是這樣評價商鞅的: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在司馬遷看來,商鞅是本性刻薄之人,商鞅留下來的著作《商君書》也是刻薄之書;商鞅立木為信,但自己卻欺騙魏國公子卬,在重大利益面前,絲毫不講誠信。而商鞅的所學做為,也只是一門心思地升官發財罷了。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其實,平心而論,歷史上的商鞅絕對是一個才學冠絕之人,要不然也不會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大凡才華出眾之人,往往被認為白玉無瑕,風度翩翩也不為過。商鞅實施變法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實現秦國的富國強兵,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使法治精神得以在戰火連綿的戰國時代得以彰顯並深入人心,這也是今天依法治國的法治雛形。從這點不難看出,商鞅本人並不是一個追名逐利的人,他只關心自己能否實現人生目標、對其他無關的一切都心無旁騖。這也使得商鞅在執法的過程中冷酷無情,渭水刑殺孟西白三族,不準民眾謝恩,斬趙亢,刑公子虔,刑公孫賈,殺黑九,殺商於縣令……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文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商鞅,白衣白馬還是刻薄寡恩?

因此,在那個大爭之世裡,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或許就是商鞅的人生理想,為此他心無旁騖,執著於自己的變法圖強,不惜因此得罪權貴,觸怒國人,獨自面對老世族和新國人的洶洶怒火,最後在秦孝公死後,被利益集團瘋狂報復,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劇。商鞅雖然身死,但是秦國的變法卻並沒有失敗,相反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併成為秦國的立國之本。正如商鞅臨刑前所說的,商鞅雖死猶生!(作者: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