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科舉制度出現之前,我國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採用世襲制,察舉制和舉孝廉制,貴族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逐漸壟斷了朝中的重要官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朝時期,開始採用科舉制選拔人才,透過科舉考試,讓有才幹的人入朝為官,給了底層人才上升的渠道。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是一項很先進的選人制度,朝廷可以將天下優秀的人才,選拔出來入朝為官,也讓底層出身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朝為田舍郎,暮為天子堂”的情況比比皆是。

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科舉制度的出現,可以讓朝廷選拔出更多優秀的人才來為國家效力,有助於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國家的發展,但是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開始將考試內容,限定為四書五經,考試形式八股文化後,逐漸變成了一種落後的、僵化的、死板的考察制度,不符合時代選才需要了。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考察的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原本有六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導致《樂經》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9本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

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他為了維護周王室的統治,以及為了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提出了“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等思想。孔子的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等觀點,可以讓人向善,維護周王室的統治,但當時周王室衰落了,無法讓天下諸侯採納孔子的思想。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觀點,帶領弟子周遊列國。

當時諸侯之間,兼併、攻伐戰爭頻繁,諸侯都想擊敗對手,稱王稱霸,所以對孔子的仁義禮教的思想觀點不感興趣,他們崇尚法家的王霸思想。例如秦孝公時期,他為了興盛秦國,頒佈求賢令,向天下招攬人才。商鞅第一次見到秦孝公時,給他講述孔孟仁政思想,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商鞅再來見他時,給秦孝公講王霸思想,秦孝公興趣濃厚,開始重用商鞅,支援他變法。

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秦始皇是以武力征服六國,奪取天下的,所以他在位期間,崇尚以嚴刑峻法來管理百姓,秦始皇還“焚書坑儒”。春秋戰國,以及秦朝時期,儒家思想始終不受統治者的重視,甚至還打壓儒學。

漢朝時期之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在儒家學派的思想基礎之上,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學說,讓儒家思想更加符合統治者的需要。他為皇權增添了神聖的外衣,讓皇權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同時,儒家學派還用三綱五常等思想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讓大臣、百姓都無條件地尊崇皇帝,維護皇權。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漢武帝加強皇權的需要,所以不但被漢武帝採納了,漢武帝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講儒家思想放在了一種崇高的地位,讓儒家思想成為了我國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還經過明朝朱熹等人的改造,更加符合皇權統治的需要,所以明清時期的當權者,為了推行儒家思想,將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定為科舉的考察內容,讓讀書人都讀儒家書籍。

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科舉考試的文體,也以八股文為主。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主要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8個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文章論述的內容要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書而展開,考生不能隨意發揮。

文章的開始兩句要點破題意,即“破題”。然後要承接破題而進行闡發,即“承題”,接著轉入起講,即開始議論,後再為“入手”,意為起講後的入手之處。文章的後四部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每組都要有兩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所以科舉考試文章被稱為八股文。

古代科舉考察的四書五經、八股文,指哪四書,哪五經,哪八股

科舉考試內容只限於儒家經典書目,讀書人為了求取功名,只讀儒家經典,很少讀醫學、科學等其他種類的書籍,以及法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的書籍,導致讀書人眼界狹窄,陷入了讀死書的狀態,影響了我國在科技、農業等方面的發展,以及思想領域的進步,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發展。

早期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很先進的選人制度,而八股文化的科舉制度,雖然落後了,僵化了,但是我們依然要辯證地看待科舉。明清時期,朝廷透過科舉制度,選出了不少優秀人才,如李鴻章、曾國藩等晚清名臣,都是進士出身,他們非常優秀,但科舉考試的僵化,也制約了我國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進步,讓晚清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給我們民族帶來了沉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