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到底是誰吃不起茶葉蛋?

今天小編上班路上隨手買了兩個茶葉蛋,邊上兩個買排骨大包的小姐姐對我投來說不清道不明的眼神。她們更多地望向我手中的茶葉蛋,這讓突然感覺背脊發涼,又彷彿有一個冰涼幽深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的。”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到底是誰吃不起茶葉蛋?

我不禁在五月的重慶打了個冷顫,然後細細的想,到底是誰才吃不起茶葉蛋!

吃不吃和吃不吃得起明顯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吃不吃,取決你對茶葉蛋一種早餐的喜好程度,取決於你今天的心情怎麼樣,取決你的時間是否充足等等。總之,一切“吃不吃”的決定權全在你一個人身上。但是我也很相信,現在的人,哪怕是五年前,十年前,也不會有人出不起一顆茶葉蛋的錢。

再看“吃不吃得起”。在原先那位臺灣教授的口中,“中國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只是侷限在很集中,很小眾的範圍內。

在如今看來,單純以

GDP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程度為極度貧困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些地方它占主導地位的是自然經濟,在這種情況之下,用數字統計的結果來衡量生活水準勢必有失偏頗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到底是誰吃不起茶葉蛋?

舉個例子說,現在很多人喜歡過上農村自給自足的日子,菜自己種,雞鴨鵝豬自己喂,茶葉自己摘,這樣一來,乍一看確實沒有什麼收入,但是這就可以把這類人定義為窮困了麼?

殊不知,這類人往往比城市裡喝著咖啡翻著合同的人不知道富到哪裡去。

另:一下觀點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討論,我會時時回覆。

那這樣是不是就代表中國大陸人對“茶葉蛋”的飽和程度可以做到每一個人?答案是顯然不對的。2017年,臺灣人均可支配七萬元人民幣,中國大陸兩萬人民幣,這麼意思呢?

這就意味著,如果有一個認為自己和臺灣同胞收入水平差不多的人出現,就有兩個到三個人被平均到無收入的水準

。你可以想象這樣的事情?

其實在中國大陸很多地方,西北、西南的荒漠地帶,深山上,還真的有年入不足五千塊的人口存在,甚至有的不足兩千。(當然這樣的統計我不確定是否具有很強的準確性)只是我們80%的人,在現代生活的包圍下,

對數字的感念已經越來越模糊

。兩千的月薪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一個獨自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人。所以,這些人你們還覺得他們他們真的吃的起“茶葉蛋”麼?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到底是誰吃不起茶葉蛋?

這裡的吃,個人理解的是吃起來會不會有太大負擔?

啥?吃顆茶葉蛋還會有什麼負擔?

這就好比說,大多數中國大陸的家庭,咬咬牙還是可以開的上中檔級別的轎車。這就隱喻成了“茶葉蛋”,當然,溫飽、儲蓄、教育、房子疾病等諸多的問題還是擺在現實檯面上的。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那個先來

,揹負沉重生活壓力之後的人生,吃不吃得起“茶葉蛋”還有什麼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