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前言:

皇家無親情,這一點在歷朝歷代都是相通的。作為明代的親王,他們有著世襲的王位和豐厚的歲祿,身份尊貴而生活富足。在明初的時候,親王們一般都分封在邊境線上,手上握有兵權,是朝廷抵禦外侮的柱石。

然而隨著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為了避免類似事件重演,從朱棣到宣宗朱瞻基祖孫三代透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把親王們從柱石變成了蛀蟲。太祖、太宗在世時,親王尚可以進京面聖,現在則只能被圈禁在封國之中。想出城去掃個墓、打個獵,那得提前申請,批不批還看皇帝心情。至於京城之中歷代先帝的陵寢、太廟、生母,打從就藩之後就此生不復相見了。今天本文的主角崇簡王朱見澤,身為憲宗皇帝的親弟弟、孝宗皇帝的親叔父,在母親大壽、病危之時多次請求進京,均遭無情拒絕。甚而母親死後,遺詔之中竟然點名讓他不許進京。朱見澤當然知道這不是母親的本意,一年後,這位崇王也鬱鬱而終。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孝肅周皇后劇照

身份貴重:憲宗皇帝親弟弟

朱見澤,生於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4月16日,明英宗朱祁鎮第六子,生母周貴妃。他出生的時候,老爹朱祁鎮還在紫禁城外的南宮內做著那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太上皇帝。在南宮的這幾年,太上皇帝除了造小人,別的啥都幹不了。

好在一年半以後,朱祁鎮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幫野心家互相利用,趁著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搞了一個“奪門之變”。甘於“自降身份”後,從太上皇帝重新登基做皇帝,朱祁鎮向天下人展示了他在南宮閉關的心得。石亨那幫人先後被搞掉,這天下才算是暫時安穩。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三月,年僅3歲的朱見澤被封為崇王,他的好日子開始了。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見澤的父皇朱祁鎮駕崩,是為英宗。當時的崇王雖然年僅10歲,但由於新皇帝朱見深是他親哥哥,而母親周貴妃也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太后,朱見澤的小日子並未受到任何影響。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九月,皇帝哥哥為崇王舉行了隆重的冠禮。掌冠的是舅公、太保、會昌侯孫繼宗,贊冠的是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翱,宣敕戒的是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李賢。

成化二年八月,進士馬誠、梁翰被提拔為翰林院檢討,陪伴崇王讀書習字。等到朱見澤出府,馬誠和梁翰就會成為崇王府的左右長史。在明朝初年,王府的長史官絕對是個好差事。但是現在,沒有哪個有野心的進士願意去王府做官,因為這幾乎意味著仕途終結。故而圍繞著這次王府官員揀選,出現了一場鬧劇。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奪門之變劇照

進士不願意當王府官

8月13日,進士周鑑被問遣為民。在此前的遴選中,周鑑是熱門人選。可他本人並不想去崇王府做一個沒有前途可言的長史官,因此想出了一條裝病的“妙計”。這一下輿情譁然,親王們雖然政治地位下降得非常明顯,但崇王畢竟是當今天子的親弟弟,皇太后的親兒子,周鑑也太拿豆包不當乾糧了。

時崇王將出就學,詔吏部選進士等官侍講讀。鑑在選中,稱病覬免。尚書王翱奏鑑懷奸不忠,付法司罪之,遂坐除名。—《明憲宗實錄卷三十三》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慈懿皇太后去世(英宗原配皇后),憲宗曾下詔大赦天下官員,凡不是因為“貪淫”而被罷官的官員均可以免罪。於是周鑑趁機為自己喊冤,結果拿到了一個通道縣知縣的官職。通道縣位於今湖南、廣西和貴州三省交界之處,並不是個好去處,但好歹聊勝於無。

辛卯,授進士周鑑為通道縣知縣。先是鑑坐託疾不赴選為王府官,除名為民。至是有詔諸司官非以貪淫罷去者,悉原其罪。鑑自陳狀,故複用之。—《明憲宗實錄卷六十一》

有周鑑作為榜樣,大家也都知道了朝廷的底線。到了明孝宗弘治六年,朝廷為壽王朱祐榰(憲宗第九子)等五位親王選拔王府官員。結果被選中的十位進士,只有一人願意就職。這幫人可能看著當年周鑑這樣鬧一鬧,日後也能起復,現在自己這邊人多勢眾,怕什麼?9位進士大鬧吏部,把吏部尚書耿裕罵了個狗血淋頭。等到皇帝發怒,把他們全部打入錦衣衛大牢鞫問的時候,這些人又慫了。不但慫,還把唯一願意去王府做長史的進士路麟誣陷進來。最終孝宗皇帝釋放路麟,而將其餘九人全部發為民。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文人們的格局就是這樣了。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錦衣衛劇照

之國汝寧府

雖然周進士不願意去崇王府,願意去的人還是有的。上文說到的馬誠和梁翰就在成化四年十二月被封為左右長史。當月十六日14歲的崇王正式出府,百官十七日朝參畢,按慣例

“詣府朝王”

崇王離宮之後,又在京師生活了六年,直到成化十年才正式之國汝寧府。他的兩位兄長,德王朱見潾、秀王朱見澍分別於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分別就藩濟南和汝寧。而秀王離京後,當年九月孝莊睿皇后禫祭(即英宗原配錢皇后除服之祭),就由崇王代勞前往天壽山裕陵致祭。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南城兵馬指揮餘信之女被冊為崇王妃。其實有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汝寧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縣,轄區包括駐馬店大部及信陽部分地區)是秀王朱見澍的封國,怎麼又和崇王扯上關係了呢?實際上秀王之國不久,就於成化八年九月去世。由於秀王府落成不久,憲宗最終決定將秀王運回京城安葬,將崇王的封國改為汝寧府。至於崇王原來的封國何地,史書未載。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明朝王府復原

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三月初六日,朱見澤拜別生母周太后和親哥憲宗皇帝,正式前往汝寧府就藩。崇王妃餘氏在當年十一月就不幸去世,朱見澤於次年另選陳州衛指揮李現的侄女為繼妃。繼妃地位不比原配,朝廷不再派遣冊封使,王府自行派人進京領取金冊冠服即可。

禮部言崇王奏選繼妃,已擇陳州衛指揮李現弟巏之女,乞賜冊命、冠服。今擬如各王繼妃,舊例告廟、傳制、遣使冊封。或止如淮王繼妃事例,不遣冊使,聽王遣官來領金冊、冠服。命依淮王例行之。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二》

崇王進京風波

總體來說,崇王在汝寧府的日子稱得上歲月靜好,皇兄寵愛,事事開恩。除了不能回京,其他要求基本都能滿足。憲宗皇帝在世的時候,除了將原先秀王府的財產都給了弟弟外,還額外賜予了大量的田地:

成化十八年四月,賜兩淮存積鹽一千引。成化十九年十二月,給賜河南嵩縣地四十頃。成化二十一年十一月,給青莊坡等處地九百餘頃。

此外已故崇王妃餘氏的哥哥餘鍾也被封為王府世襲儀衛副。餘鐘的老爹雖然號稱南城兵馬指揮,但這是女兒冊封王妃之後的虛銜,實際的出身是武功左衛軍餘。武功中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其實都是軍匠,隸屬於工部管轄。而所謂的軍餘,相當於預備役軍人。他不在衛所軍隊的正式編制之中,卻依然要參加訓練,幫助徵糧、運輸等等。這樣的家庭出身,女兒居然能做到王妃,真是祖墳冒青煙。

太皇太后六十大壽

但是在汝寧府待得久了,崇王越發地思念起老孃來。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皇帝駕崩,皇太子朱祐樘繼位,是為孝宗。而周太后則晉升太皇太后,孝宗為了表達自己的孝順,為祖母上了一個徽號:

聖慈仁壽太皇太后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月,太皇太后即將迎來自己的六十大壽。對於這個極其重要的日子,身為兒子的崇王渴望參與。雖然朱見澤知道親王回京困難重重,但為了給老孃祝壽,崇王在三月份的時候上奏朝廷,援引當年襄王進京的舊例,希望回京朝覲。這裡所說的襄王,是宣宗朱瞻基嫡第三子,英宗朱祁鎮的親叔父。英宗南宮復辟之後,曾多次請叔父進京。崇王舉這個例子,當然是希望孝宗看在自己也是他親叔父的份上,開恩讓自己回京。只可惜朱見澤的這番孝心,被孝宗和禮部官員輕飄飄地就回絕了。

壬戌

詔免崇王見澤來朝。王,太皇太后子也。自以之國十六年久違定省,欲援襄王例來朝。禮部言王國地方災傷,宜慎守封疆,未可輕動,恐貽他患。上曰:

王,朕至親。欲許朝見,太后因得敘親親之誼。卿等既以地方藩屏為重,義難獨違。

乃貽書止之。

—《明孝宗實錄卷

二十四

當年十月十四日,孝宗為祖母舉行風光壽宴。只是不知太皇太后看到闊別十六年的兒子,心中是否會有一絲遺憾。

太皇太后病重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七月,65歲的太皇太后

偶嬰瘍疾

,隨即病勢沉重。訊息傳到汝寧,心急如焚的崇王在十月份再次請求

詣闕問安

。大明以孝道為先,母親病重,豈能忍心拒絕兒子探望呢?孝宗下令禮部想辦法。

禮部當然還是老一套,先是說

“今

各處災傷,人民窮困,正上下交修,慎守封疆之時

,跟五年前的說辭一樣。合著被吹為大明中興之主的明孝宗治下,每年都是災傷窮困,所以親王寸步不能離開封國。隨即文官們發揮他們張口就來的本事,稱

太皇太后聖躬近已康復

,所以崇王沒必要過來。而且文官嘴巴有多毒,說崇王要是來,難免路上會有

風露之疾

,到時候反而讓太皇太后和皇上擔心。於是孝宗就坡下驢,再次拒絕崇王來京。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明孝宗劇照

但是實際上直到次年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年初,太皇太后仍然沒有病癒,孝宗還因此取消了正月間的慶成宴。所謂的慶成宴,是古代皇帝祭祀禮畢時,慶賀成功的筵宴。

丙申

以太皇太后聖體未安,免慶成宴。頒胙於文武官之該宴者,四夷朝使仍賜宴如例。

—《明孝宗實錄卷九十六》

一直到三月份,太皇太后才徹底康復,這一病就是大半年,說明病情還是比較嚴重的。有趣的是太皇太后病癒之後特地誥諭皇帝表示感謝,明代史官對此大吹法螺,謂之

祖孫之間慈孝兼至,誠可為萬世法也

。其實據筆者來看,太皇太后如此刻意,恐怕對皇帝不讓崇王來京探病,有不滿和譏諷之意。

太皇太后思念兒子

這位太皇太后,從來就不是省油的燈,我說她是諷刺孫兒,也不是信口開河。四個月後,太皇太后親自出馬,稱自己年事已高,

欲召崇王來見

。就這表現,你覺得她對孝宗三番兩次阻止崇王來京會沒有芥蒂?

太皇太后對孝宗有養育和保全之恩,當年萬貴妃在憲宗後宮一手遮天的時候,正是彼時的周太后將孝宗接到自己的仁壽宮中保護撫養,這才有了朱祐樘的今天。

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

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居仁壽宮,語帝(

憲宗)曰:“以兒付我。”太子遂居仁壽。

《明史卷一百十三

·

列傳第一》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萬貴妃劇照

故而太皇太后親自開口,孝宗本人萬萬沒有拒絕的理由,於是他立刻下旨

馳敕召之

。隨即又讓司禮監太監韋泰到內閣傳旨,讓首輔徐溥查當年襄王入朝舊例。

表面上看起來皇帝的態度非常明確,內閣執行就是了。但是明代的頂級文官都是千軍萬馬獨木橋裡殺出來的精英,哪個都有一萬個心眼。當時的內閣首輔徐溥,是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的榜眼,更是當年親歷過襄王進京的老人,按理對這套流程十分熟悉。

可自從宣宗皇帝登基以後,明朝只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親王進京事件。一次自然是英宗復辟後,其叔父襄王的多次進京。另一次則發生在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當時也是太皇太后張氏(仁宗皇后、英宗祖母)想見兒子,下旨召襄、鄭、荊、淮等四王進京。如今的形勢,和當年張太皇太后時不是一樣麼?也是祖母想見兒子,讓大孫子召叔父進京,皇帝陛下為何讓自己去查襄王例呢?徐首輔腦子一轉,立刻明白了孝宗的心思,知道自己要配合皇帝好好演一齣戲。於是他在給皇帝的勸諫中首先提出

襄王之朝乃在英宗皇帝復位之後,與今日事體不同。

暗示孝宗,陛下的意思,我知道了。然後把之前說過的套話再講一遍,無非還是

天災流行,民力已竭

這一套。最後提出讓皇帝對崇王厚加賞賜,從而了結此事。

如太皇太后聖情切至,特遣內臣量齎賞賜,遠加慰問。則皇上睦族之仁,與朝廷定分之禮,兩盡而無遺矣。

—《明孝宗實錄卷

一百二

好傢伙,周太皇太后一看徐首輔的這番話,估計鼻子都能氣歪了。不讓見兒子也就罷了,還要給賞賜,是把自己生病這件事當喜事麼?恰在此時,禮部尚書倪嶽又指出當年英宗請襄王進京,

“雖則篤親親之誼,實以釋其嫌疑,是非常例。”

已經含著隱隱的威脅之意。隨後科道言官輪番上疏,甚至發出

將有不利於王

這樣直截了當的威脅。

科道復交章言:太皇太后所以欲見崇王者,愛之也。崇王所以安富尊榮,實賴陛下紹祖宗而保有天下也。欲愛崇王,必自愛陛下始。若苟順一時之情,取王來京。人民騷擾,國勢動搖,則亦將有不利於王矣。且府部大臣

陛下

之股肱,六科十三道陛下之耳目。交章論列,陛下俱未俞允。雖所以曲順太皇太后之意,其如宗社生靈之計何?孰大孰小,陛下試為太皇太后懇懇言之,未必不釋然而悟也。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最終在文官集團的輪流轟炸之下,太皇太后只能妥協。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崩,遺詔特地強調崇王不許赴京。筆者相信,這肯定不是太皇太后的本意。

崇王等王及諸宗室親王各守藩屏,免赴喪,但遣人進香。

《明孝宗實錄卷

二百九

僅僅一年多以後,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7月23日,崇王朱見澤去世,享年51歲。當時孝宗已於兩個月前去世,新登基的武宗朱厚照為叔祖父賜諡曰“簡”。崇簡王的死,是不是和生母去世有關,我們已無從知曉。

對於明孝宗和文官們的所作所為,後世的康熙皇帝倒為崇王打抱不平起來,指出

“若藩王就封必不可召見,則自古帝王所云睦族之道謂何?”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康熙帝劇照

崇王家八卦事

汝寧崇王府

汝南縣城有一條王府街,明代即崇王府所在地。王府在原秀王府的基礎上改建而成,較之原先更為的富麗堂皇,這恐怕也因為朱見澤是憲宗皇帝親弟弟的緣故。

工部奏崇王府第已奏準因秀懷王舊府在河南汝寧府者增修之。近遣內官監右監丞高遠、工部員外郎陳舒會勘,以為制度狹小,已奉旨更造。但王之國有期,欲於附近軍衛有司多起夫匠,晝夜並工。奏上,上命別遣官一員馳馹以往,督工修完,不許遲誤。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五》

明朝末年李自成義軍攻破汝寧府,金碧輝煌的崇王府也被一把大火付之一炬,如今早已蕩然無存。

崇王家族墓地

歷代崇王死後均埋在確山縣南的蟠龍山上。當時為了掃墓方便,王府出資在汝南到確山的主幹道上修了一座橋。這座橋被命名為利涉橋,取《易經》“利涉大川”的意思。橋的南北兩頭還建有兩座牌坊。所謂的“利涉春漲”,也被稱為確山八景之一。

蓋確山之南有崇簡王之墓,而橋當汝淮二水之衝,非橋則風雨晦冥崩騰澎湃,遣祀者恆病涉之。

《建修三里河橋與玄帝廟碑文》

崇王墓地坐北朝南,背依蟠龍山,枕山面水,十分符合風水學的原理。然而歷經歲月,崇王陵園地面建築早已不存,地宮也均被盜,只留下幾方壙志。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確山縣盤龍山風光

觀音閣和永泰寺

汝南縣城東南的南海禪寺原名觀音閣,是亞洲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嘉靖年間崇王朱載境(崇簡王曾孫)為民祈雨後奉敕建造。建成之後的觀音閣“敞博閎麗”,不僅吸引八方香客,也是當時汝寧府城的一處勝景。

永泰寺位於嵩山少林寺對面,原建於北魏年間。萬曆年間少林寺幻休禪師的徒弟圓敬和尚懇請崇王府出資重修。此事得到朱載境之子崇端王及其王妃的大力支援,前後耗時二十多年才最終竣工。

透過觀音閣和永泰寺,我們可以發現明皇室在明代中後期已經將對真武大帝和道教的尊崇,徹底改為了佛家獨大。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明代觀音閣,今南海禪寺

真假太監汪直案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北京城內聲勢如日中天的大太監汪直恐怕萬萬沒有想到,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義,從蕪湖一路招搖撞騙到了福州這才露餡。

這個西貝貨名叫楊福,江西人。這人跟著崇王府的內使進京辦事,半途偷偷溜去南京,沒想到碰上一個好友。這位狐朋狗友說楊福長得跟汪太監一模一樣,結果二人一合計,一個假扮汪直,一個假扮校尉,從蕪湖開始揩公家的油。一路從常州、蘇州、杭州、紹興、寧波、台州、溫州、處州而入福建。大明官場官員攝於汪直的威名,竟然無人敢於驗證二人的真實身份,所謂

有司皆承奉恐後

二人一直旅遊到了福州,才被鎮守太監盧勝察覺,押送北京後依律問斬。楊福之所以一直沒有露出馬腳,恐怕和他在崇王府內熟悉宦官的做派和朝廷迎來送往的禮節有關。

崇簡王朱見澤:母親的六十大壽乃至病危都被拒絕探視,什麼感受?

汪直劇照

結語: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陷汝寧,時任崇王朱由樻被俘。由於崇王家族百年來良好的名聲,李自成並未像對待其他明朝宗室那樣將其屠殺,而是封朱由樻襄陽伯,讓他勸降仍在抵抗的各州縣明軍官兵。但朱由樻並未屈服,在試圖逃跑時被不幸殺害。其弟河陽王朱由材及世子朱慈輝等也一併遇害。

當時逃出生天的只有朱由樻另一子朱慈爚,他後來被南明弘光帝封為崇王,但隨即投降清廷,並在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被殺害於北京。至此,傳國近170年的崇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