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提起陶淵明,大家馬上就想到他的田園詩“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眼前就會想象出遠山,鄉下,田間,農夫,並怡然自得的樣子。

陶淵明在他歸隱之前的最後一份工作,3個月試用期都沒到,只80多天就自己辭了,還昭告天下寫了著名的“辭職信”《歸去來兮辭》。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都要荒廢了,我怎麼能夠不回去料理農田呢?於是他就收拾行囊回家去。

給妹妹奔喪只是一個極好的、對得起叔叔引薦的藉口。

又因為那句流傳千古的“不為三鬥米折腰”,陶淵明一直被標榜著看不慣官場的阿諛奉承、摧眉折腰而解印歸田的清流隱士。

陶淵明從此被喻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為中國古代隱士塑造了明確清晰的形象。

《歸去來兮辭》從序到正文,寫得情真意切。

蘇軾說它是“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它用詞平淡樸素,但是讀起來有若清風拂面。

大文豪歐陽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

先來欣賞幾句。

序裡先為自己做了鋪墊“

質性

自然

”。

接著正文裡寫幡然醒悟,“

實迷途其未遠

,覺今

而昨非

”。

然後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

以前路

恨晨光之

言語之間的欣喜溢於言表啊,連天亮得太晚,以至於無法動身,他都要藉機發點小脾氣。

快到家了,遠遠看到家裡房子的屋頂,4、50歲的大老爺兒們竟然蹦蹦跳跳地一路小跑著回家去。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

此文出處在《詩經·衛風·氓》的“即見覆關,載笑載言”。

原文是講一女子每天爬上牆頭,盼著望著,終於等到了秋天,情郎回來了,要迎娶自己了,表現出女子歡天喜地的待嫁幸福狀態。

陶淵明此刻的喜悅不比待嫁的女子啊。

如果深究一下陶淵明的歷史,其實他在官場與田園之間已經糾纏過好幾次。

二十歲的時候,他在自己的《飲酒》詩裡,就記載過年輕時候官場的混跡的點點滴滴。

二十九歲時,陶淵明出任江州祭酒,但做了不久,他就辭官回家了。

後來,又有人召他做主簿,想了想,他沒去。

又過了幾年,有人找他加入桓玄幕,他勉強呆了一年。

40歲出任參軍,大概也就一兩年就回家了。

45歲再出來做另一位將軍的參軍,沒多久還是回家去了。

這一次的《歸去來兮辭》,陶淵明終於拋棄眼前的苟且,下定決心追求心中的詩與遠方了。

就算生活到有上頓沒下頓的“乞食”狀態,在後面出現的幾次出仕機會時,他都一一拒絕了。

歸隱田園,大家一定是想著陶淵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吧。

畢竟在那個時候,農民最大的敵人也不外乎天災和賦稅,比起官場裡陶淵明一直深惡痛絕的 “口腹自役”要自由自在得多啊。

但其實真不是。

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不假,但他並不是要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夫。

《歸去來兮辭》裡就這樣寫的:

園日涉

以成趣

,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

以流

首而

雲無心以出

,鳥倦飛而知還。

翳翳

以將入

撫孤松而盤桓

他的日常生活是在自家園子裡遛個彎,在附近逛逛,觀觀山,望望雲,聽聽鳥,看看日落,拍拍松樹。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親戚之

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餘以

春及

將有事於西疇

或命巾車

孤舟

窈窕以

尋壑

亦崎嶇而經丘

和親戚敘舊聊天,有朋友來訪的時候,把無絃琴拿出來把弄一翻,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看看書也是挺好的。

鄰居的農夫聊天時會提及節氣的變化,春天到了,農忙到了,他們要下地幹活了。

有時候他們要坐蓬車出門,有時候要划船而下,翻山越嶺,爬山涉水,或者去山裡打柴,或者去尋找平地開荒。

也就是說,沒空陪你陶淵明聊天了。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那時候的陶淵明已經50左右,而且底下有5個兒子,要真講動手耕作,那也是他兒子們的事情了,他自己已經不勝體力,走路都要拿柺杖了。

年輕的他曾經披星戴月地勞作,但依然產出很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因為他真不是個種地小能手。

《歸去來兮辭》裡沒有寫陶淵明自己動手耕作,他這個時候的歸隱田園的生活,主要是“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

登東

以舒嘯

,臨清流而賦詩

”。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他歸隱田園生活的二十多年裡,是創作最豐富,達到個人文學高峰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輓歌詩三首》。

說白了,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就只有兩件事:飲酒,作詩。

陶淵明有多愛酒?

在他自己寫的自傳《五柳先生傳》中,就明明白白地寫著“性嗜酒“。

《歸去來兮辭》的序中寫去彭澤做官,只是因為“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飲酒是為了入詩。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梁昭明太子寫的《陶淵明集序》裡面,“

陶淵明詩,篇篇有酒

”。

實際上有人統計過,陶淵明有名的詩作共120篇,和酒有關的才70多而已,篇篇有酒實在是誇張。

哈哈,但這也真不少了好吧!

不過讓人最忍俊不禁的是唐朝的白居易。

他退居鄉間的時候,閒著無聊,也是終日喝酒。

因為太喜歡陶淵明,特別是對比自己的人生經歷,真是心有慼慼焉。

於是他就效仿陶淵明作了一系列的詩,就有了《效陶潛體十六首》。

先生去已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看到這裡,真讓人不禁哈哈大笑。

如果陶淵明泉下有知,應該就要出來和白兄弟把酒鬥詩三百回吧。

古代著名的文人多半仕途失意,這與他們從小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和《二十四史》,從小就受正統的君臣,家國,大義思想薰陶,就很容易在現實的官場中鬱郁不得志,主動解甲或者被貶他鄉的事情是多不勝數。

但是他們骨子裡始終還是文人的基因。

人生無常,鬱鬱寡歡,躊躇滿志卻又被現實打擊得支離破碎,唯一自由的情緒宣洩方式就是他們的詩文啊。

看上去無論是浪跡天涯,醉情山水,還是隱居於田園,其實他們都在繼續以文名志,以另外一種方式留名千古。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