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各國都有在自己的國國家實行變法,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燕國的子之變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些國家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該國強盛一時。

只可惜這些變法只是片面的,或者只是針對國家某個方面的變法,而且在支援變法的國君去世之後,這些變法就受到各國封建勢力的阻擾而停滯下來,所以六國的變法相當於都失敗了,這些變法如曇花一現,沒實施幾年就停止了,都沒有使得國家徹底的強大起來。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商鞅劇照)

而六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因為各國都有各國的國情,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全面,成功的變法,它對秦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都進行變革,商鞅在支援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更是被秦國貴族所謀害,最終遭“車裂”而死,因為商鞅的改革實在得罪和侵犯太多人的利益了。

可不過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變法並沒有停止,秦惠文王即位後還是實行商鞅變法,所以秦國國力大增,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力量。

而反觀六國的變法,只是片面的變革就因為支援變法國君去世停止,說明六國的封建貴族勢力過於強大,或者國君支援變法的力度過小,導致六國都不能成功實行變法。

六國只是片面的變法都失敗了,又怎麼可能去學習商鞅這種全面的,深入的變法呢?所以變法想法雖好,但要實行起來,還是要實事求是,結合國情,還有國家掌權人的堅定的大力支援才有可能成功。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秦孝公劇照)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在秦國實施成功呢?

公元前475年,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各國的兼併戰爭越演越烈。在這種背景下,各國只有富國強兵,增強國家實力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會被強國所吞併。

而地處西北的秦國,由於遠離中原,國力發展緩慢,中原的強國都看不上秦國,認為秦國是蠻夷之地,不稀罕跟秦國結交。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時秦國可謂是內憂外患,外有中原六強國環繞,內有蠻夷作亂,秦孝公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秦國落後的現狀,釋出《求賢令》,尋求能人異士主持變法。

商鞅因此從魏國來到秦國,他向秦孝公闡明瞭他的“強秦之術”,更是以自己的超群口才,駁倒了秦國反對變法的保守貴族,從此他深受秦孝公的支援和信任。秦孝公任命他為左庶長,此職位是秦國重要的軍政大臣,商鞅執掌秦國的軍政長達20餘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先後進行了兩次變法。

戰國中後期,東方六國都打不過秦國,為什麼不學習秦國的變法呢?

(秦始皇劇照)

這兩次的變法以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推行郡縣為主要內容,由於秦孝公的支援,和長期變法的順利實行,商鞅變法已經深得民心,秦國已經適應和廣泛接受了商鞅變法,而且商鞅變法確實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所以即使商鞅身死,他的變法依然在秦國實行,經過百年的沉澱和發展,秦國的國力空前強大,足以吞併六國。最終在公元前221年,在秦始皇手上,秦國一統六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