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早在元泰定二年(1325年),伴隨著趙醜廝、郭菩薩等人起義程序的展開,元末農民起義也正式宣告拉開了序幕。

繼而到了元至正年間,各種規模不一的起義活動已然是遍及元朝全境。就好比當時的京南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剛到至正初期,其起義活動就已經到了三百餘起左右。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裡,湧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朱光卿、彭和尚、周子旺、劉福通、郭子興、張士誠、方國珍、陳友諒等歷史上有名元末豪傑。

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一個問題,這些元末豪傑在起義之時雖說有大部分打的都是紅巾軍的旗號。

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其實並沒有形成一股有效的北伐力量,反而有大多數都是各自為戰。

就好比當時的張士誠,其打的就是紅巾軍起義的旗號,然而卻只顧自己搶地盤,甚至與其他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相互攻打,赫然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割據勢力。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割據狀態形成的呢?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元朝政治體系瀕臨崩潰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主要是因為元朝政治體系瀕臨崩潰所致。畢竟其也可以稱得上是元末那亂世局面形成的罪魁禍首。

就好比元朝至大元年(1308)到元統元年(1333)這短短的25年時間裡,元朝光是統治者,就先後更換了8個。

很明顯,元朝政治體系中的統治者地位,在此期間定然是存在著極為激烈的爭奪情景的。

試問,在這樣激烈的帝位爭奪之下,元朝朝堂又怎麼可能去制定實施一些對百姓有利的政治措施呢?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其次,伴隨著時間的變遷,元朝土地兼併的狀況也是愈演愈烈,絕大多數的土地其實都是流落到了蒙古貴族的手中。

從而在一系列苛刻的剝削之下,導致元朝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正如史書所說,“

大家收谷歲至數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葢藏

”,階級矛盾十分明顯。

若是再加上元末時期官僚腐敗、貪汙成風,就連統治者自己也是窮奢極侈,甚至為了彌補財政虧空而大量發行紙幣,以至於通貨膨脹的速度也是與日俱增。

毫無疑問,在元朝這種內鬥頻繁、階級矛盾激化、政治、經濟、民生等諸多體系都千瘡百孔的情況之下,元朝的政治體系確實是瀕臨崩潰,這個不假。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但問題是這種情況所導致的元末紅巾軍起義,實則不應該會出現群雄各自割據、甚至互相攻伐的情況呀。

畢竟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紅巾軍所代表的農民起義團體在總體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想要推翻元朝統治階層。

若是各自為戰的話,豈不就跟元朝統治階層的內鬥沒什麼區別了嗎?而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變相提高了元朝統治階層的勝率,反而得不償失。

很顯然,光是元朝統治階層以及官僚階層剝削之下所導致的“人禍”,並不是致使紅巾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各自割據的真正原因,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難不成紅巾軍內部也跟元朝統治階層一樣,各自為了權力和財富你爭我奪?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元末生態環境條件的改變

答案其實很簡單,並非是紅巾軍內部不團結,各自為了權力地位你爭我奪,而是天災。

而且這些天災還不僅僅只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那些洪災、旱災之類的偶發現象。而是由氣候變化所導致的一連串的環境條件的改變。

畢竟如果只有洪災、旱災之類的天災的話,雖然在當地也確實會造成大量饑荒事件的發生,就好比元統元年(1333)的那次京畿大雨,直接讓近四十萬百姓淪為饑民,流離失所。

可面對這種情況,縱然元朝朝廷腐敗無力救濟,百姓充其量也就是另外遷徙到其他地方,難也就難個幾年,想要緩過來並不難。

但若是環境條件發生改變的話,那可就不是遷徙所能解決的問題了。

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便元朝百姓能遷徙到其他地方,也找到了合適耕種的土地,但卻沒有適合當下氣候條件的種子呀。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而根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研究資料顯示,元朝末期所在的十四世紀,剛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出現嚴冬次數最多的世紀。而且氣候條件的上下波動十分明顯。

就好比元朝著名書法家郭天錫,其就曾在1309年橫渡一條河流時,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而導致船被凍在了河上面,進退兩難。

之後氣溫開始回升,但是在十四世紀中期以後,又開始有了斷崖式的下跌,就好比1353年,不但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的太湖湖面結冰,長江下游一帶的柑橘更是被嚴寒摧毀殆盡。

就連氣候一直都相對溫和溼潤的南方地區都冷成了這個樣子,當時的北方可想而知。

而植物對於氣候的變化本身就極為敏感,稍微一點點氣候變化都有可能導致其成長條件被破壞,更別提這種足以稱得上極端氣候條件的氣候變化了。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勢必就會導致元朝大部分地區都出現溫度驟降、莊稼歉收、甚至是顆粒無收的農業蕭條狀況。結果想都不用想,只會是遍地饑民。

而且基本無解,除非能立馬找到適合寒冷氣候條件下種植的農作物。但大家覺得會很容易嗎?

顯然很難,否則後世到來的明清小冰期也就不會同樣面臨饑民遍地的尷尬情況了。

那麼大家說,在元朝那主要以小農經濟為生產力提升手段的時代背景之下,卻農業蕭條、經濟凋敝,普通百姓該怎麼去獲得生存資源?

無他,只能是集中力量對外擴張,從而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

元末起義期間,為何同屬紅巾軍陣營的豪傑,卻存在各自割據狀況?

而元朝的政治體系雖然在當時瀕臨崩潰,但相對於普通的百姓而言,在軍事實力上還是相對強悍的,自然也就不是普通百姓獲得生存資源的首選。

自然而然,一個個相對獨立、各自為戰的割據勢力也就因此而成型。

從而也就形成了元末時期那雖然同屬於紅巾軍陣營,都以推翻元朝統治為目標,但卻又各自割據一方,甚至互相攻伐的特殊情況。

屬實算不上是紅巾軍內部不團結,而是因為百姓手中所擁有的生存資源實在太少了,時事所逼,無奈之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