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黃河岸邊奇特風景

11月3日,“打卡美麗鄉村,玩轉文旅忻州”晨報忻州採風團一行走進河曲縣彌佛洞,感受黃河上谷深絕壁、峽谷秀麗、驚險刺激的奇特風景。

沿著公路步行一段下坡路,彌佛洞古寺就映入眼簾,在這裡守廟的老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據悉,彌佛洞古寺位於河曲縣東北23公里處石城村北,是一處佛地聖景,以奇、雄、險著稱。古寺建在黃河龍口大峽谷懸崖頂上的亂石山窩中,其建築群體都是就地取石,依山鑿洞,磚石砌成,工藝精美,氣勢非凡,讓人神往。

該寺由上下禪院、彌佛洞石窟三部分組成,互相銜接。來到上禪院,過庭門頭上刻有“石徑禪院”匾額一塊,門口兩側石楹聯寫著:“古洞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古寺的奇特風貌。上院正窯門頭大片磚石牆面上,有雕簷垂柱、龍飛鳳舞的精湛浮雕刻畫數十幅。

穿過小石洞門就來到了下禪院,彷彿進入一個露天石窯中。四周石窯依山鑿伐,清淨而整潔,不愧為佛家聖地。走出下禪院石洞口,黃河大峽谷盡收眼底,低頭望黃河,是百餘丈深的懸崖陡壁,齊刷刷像刀削過一般,黃河水在石壁下急流勇進!據當年河路船工傳言,這段河道是“神門、鬼門、難逃活生”的險地關。

順著石壁小道石臺階下行十多米,一條橫穿石壁小道的石牆出現在眼前,牆上是仿長城垛口,腳下是黃河峽谷深淵,在峭壁上行走,讓你不禁膽戰。儘管石壁垂直如刀削,但天然石塊層次分明,好像是人工壘砌一般。途中還架有一座獨木橋,橋頭一方建有“石門”,門頭刻有“懸空界”字眼,穿過石門,便是聞名天下的黃河神境——彌佛洞。

彌佛洞建在懸崖峭壁上天然石窟之中,洞的高、深、寬各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錯。洞口用青磚砌成一堵牆,牆面外設立神龕,供奉著三位神仙,上有“佛澤千秋”匾額,石柱上刻有對聯“厚德載物載厚德,誠信取譽取信誠”。石洞後壁有一石窟,從右側登上23級石階可進入洞中,洞內深高各約兩丈,內供大肚彌佛像一尊。據瞭解,佛像背後還有洞穴,深淺未知。

彌佛洞以它奇特雄渾的黃河自然景觀和神話傳說,為後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讚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堅韌剛強所折服。在水流湍急的黃河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人工棧道,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在絕險之地修造彌佛古寺,又寄寓了船工們多大的祈求天神保佑安康的精神寄託。

據介紹,彌佛洞古寺,每年有傳統廟會集日兩次,一次在農曆正月初八,另一次是在農曆二月十九。兩次廟會活動雖有不同,但都顯示了豐富多彩的黃河民俗文化。

隨後,採風團一行來到母親河上第一島——娘娘灘。“九曲黃河十八彎,最美莫過娘娘灘”。娘娘灘位於河曲城東約十公里處,是黃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島,故有“天下黃河第一灘”之稱。相傳,兩千年前,漢文帝劉恆和他的母親薄姬遭呂后誣陷,曾避難於此,因此得名“娘娘灘”。

站在岸畔,遠眺娘娘灘,四面環水猶如一葉扁舟漂浮在黃河水面上,秋日落葉,偶有漁船飄過,把娘娘灘裝扮成一個世外桃源。

娘娘灘,因漢娘娘落難而禁戲,但朝野與文武,漢胡與種族,母子與君臣,天人與榮辱,離合與悲歡,山水與情景,形神與雅俗,卻又分明演繹著色彩紛呈、久盛不衰的人文自然大戲,同時也將黃河文明、草原文明和邊塞文化融匯於此。 晨報記者 趙海龍 白楊

【來源:生活晨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