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在漢語普通話的使用已經極為普遍的今天,漢字讀音的標準肯定是要遵循漢語字典的規範,這一點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可是,關於一位中國現代大學者名字的讀音問題,雖然漢語字典上早有規範,卻在學界始終存在著爭議,甚至一些語言學家堅持以漢語字典上沒有的字音稱呼這位學者的名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說起這位名字的讀音都讓學界打架的大師,就是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

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

,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

前輩史學四大家

”的陳寅恪先生。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之後,成為清華大學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滿意的答覆。大家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

吳宓

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的聽課者;其他如

朱自清

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哲學專家

馮友蘭

,當時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長,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先生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裡聽他講課。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桃李滿天下”,對陳寅恪來說,當之無愧。他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如

季羨林

蔣天樞

等大師。

陳寅恪先生不但學貫古今,留下了諸多傳奇,就連先生名字讀音問題的爭論,也成為了中國語言學界的一段軼事。

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只有一個讀音是念(Kè)。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可是,在稱呼陳寅恪先生名字的時候,許多和先生同時代的知名學者、教授卻把“恪”字讀作“què”。如古漢語專家王力先生、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和他的妻子楊步偉先生、胡適先生等等。

陳先生的學生、助手如季羨林、王永興、石泉、李涵、胡守為諸教授,以及陳寅恪先生的妻子和女兒,在提到先生名字的時候也都念“què”。中山大學的一些老人還親眼見過當年有人念陳先生名字時把“恪”念成“ Kè”時,陳夫人唐曉瑩還糾正說“恪”字要念“què”。

這些學富五車的學者們,並非不知道漢字讀音的規範,卻為什麼要堅持用字典上沒有的讀音稱呼陳寅恪先生的名字呢?

原來,陳寅恪先生是江西修水人,修水是客家人的一個主要聚集區,而“恪”在客家話中是“quó”的音,就像瓜子殼的“殼”字,標準來說是念“ke二聲”,但是在江西方言中,至今都還是念“quo”。江西方言中“恪”與“確”讀音相近,翻譯成普通話裡的音就是“què”。於是到中國北方後,便被當然地稱為“yínquè”了。因襲相承,併成為習慣。並且,據語言學家考證,許多現代漢語中讀ke的音,上古漢語都讀que或qie的。所以,有語言學家認為認為,“陳寅恪”應讀作ChénYínquè。或許,學者們認為,保留先生名字的古音讀法,才能反應出先生學貫古今的風采。

正是因為這些著名學者的示範作用,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恪”字是個多音字,在先生的名字中,應該被讀作“què”。這樣的看法可不在少數,在應用量最高的“某狗”輸入法中,只有輸入“chen yin que”,才會顯示出“陳寅恪”。可見,陳寅恪(què)這一讀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深入人心。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這位江西人不但學貫古今 他名字的讀音讓江西方言突破了漢語規範

不過,在大力倡導和推行普通話的的今天,根據字典來確定漢字的標準音是必要的規範,因而,在使用普通話時,仍不妨將陳寅恪的“恪”讀作“克”。況且,陳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國牛津大學的英文親筆信的署名是“TschenYinKoh”。可見,先生本人認為自己名字的讀音還是應該按照字典的標準來讀,這反應了先生在治學上的嚴謹態度。至於學界約定俗稱為陳寅恪(què),則體現了學界的學者們對身為客家人的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的尊重和愛戴,對學問的敬畏。

一個人名字的讀音,能讓一種方言突破了漢語字典的規範,並被為數眾多的人遵從,甚至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大概只有陳寅恪先生一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