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魯仲連是齊國人,長於闡發奇特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講求保持高尚的節操。趙孝成王的時候,秦王派白起領兵攻破在長平的趙軍前後四十多萬,秦軍乘勝東進包圍了郵鄲。趙王恐懼,各國的救兵也都不敢攻擊秦軍。魏安藏王派將軍晉部救趙,他畏懼秦軍,停在蕩陰不敢前進。魏王派客籍將軍新垣衍抄小路溜進邯鄲,透過相國平原君來見趙王說:“秦軍之所以急於圍攻趙國,是以前跟齊滑王爭強稱帝,不久因齊國取消帝號,秦國也取消了帝號;現在齊國已經更加衰弱了,當今只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攻趙國,不一定是貪圖邯鄲,他的意思是再求稱帝。趙國如果派使臣去擁戴秦昭王稱帝,秦國必然高興,撤兵回去。”平原君猶豫著,還沒有拿定主意。這時候,魯仲連恰好在趙國遊歷,碰上秦軍圍攻邯鄲。他聽說魏國將軍想要讓趙國擁戴秦昭王稱帝,就去見平原君說:“這件事相國打算怎麼辦?”

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平原君說:“我怎麼敢談論這樣的大事!不久前在長平一戰損失軍隊四十萬之眾,現在秦軍深入包圍邯鄲,又不能使它退卻。魏王派客籍將軍新垣衍遊說想讓趙國擁戴秦昭王稱帝,以免除戰禍。我對這樣的大事還沒有想好!”魯仲連說:“那我就要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新垣衍對此更不以為然了,說:“唉,唉!先生的話也說得太過分了!先生又怎能使秦王煮剁魏王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跟你說吧。從前,九侯、鄂侯、周文王,是商紂的三個大臣。九侯有個女兒,長得漂亮,九候把她進獻給紂,可紂認為她醜陋,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鄂侯直言進諫,激烈爭辯,紂又把鄂侯殺了做成肉乾;文王聽到這情況,嘆了一口氣,紂就把他囚在姜裡牢獄裡一百天,想要叫他死。為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終於落個被做成肉醬肉乾的結果呢?齊潘王到魯國去,夷維子做侍從,問魯國人道:‘你們打算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人說:‘我們將用十幅太牢的禮節接待你們國君。’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什麼禮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呀!天子到諸侯國去巡視,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別處,交出鎖匙,親自撩起衣襟,安排幾桌,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等天子吃完以後,才能退回朝堂去聽政理事。’魯人聞聽就索性閉關上鎖,不讓他們進入魯國。齊王準備到薛國去,從鄒國借路透過。

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這時候,鄒國國君剛死,潘王想去弔祭。夷維子向鄒國的嗣君說:‘天子來弔喪,主人必須把靈框換個方向,移到坐南朝北的方位,然後天子才好面南致吊。’鄒國的群臣說:如果要這樣,我們寧願自殺。’所以滑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的臣子們,對君主生前不能奉養,死後又不能助葬;然而想要鄒、魯對齊王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堅決不答應。“現在秦國是擁有兵車萬乘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兵車萬乘的大國。同樣是萬乘大國,名分上彼此都在稱王,如果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馴服地擁護它稱帝,這豈不是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婢了?如果秦國不受到制止,終於稱帝,它就要調換諸侯的大臣。它將撤掉它認為不忠的,換上它認為賢能的;撤掉它所憎恨的,換上它所喜愛的。它還會讓他的女子和花言巧語的於是,新填行站起身來,兩次拜排謝罪,說道:“開始我以為先生是個平常人,我現在才知道您是天下傑出的高士。我馬上就離開趙國,不敢再談擁護秦王稱帝的事了。”秦軍主將聽到這情況,為此後撤五十里。恰好魏公子無忌奪了晉部的軍權來援救趙國,進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退回去了。

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平原君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謝,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就備酒宴款待。飲到歡暢的時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獻上千金作為謝禮。魯伸連笑小說:“天下名士之所以可貴,在於他能替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如果收取酬勞,那是商賈行為了,我魯仲連不忍心這樣做的。”於是辭別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會面。這件事過後二十多年,燕國有個將軍攻佔了齊地聊城。聊城有人向燕王說那燕將的壞話,燕將怕被殺,就據守聊城,不敢回去。齊國田單攻打聊城,打了一年多,士兵傷亡很大,聊城還是攻不下。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送給燕將。信中說—“我聽說過,明智的人不因違背時勢而放棄有利的機會,勇敢的人不因逃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因先顧自己而把君主放在後面。現今您逞著一時的氣憤,毫不顧念燕王之威而不從君命,這是不忠;失去聊城自己也遭殺身之禍,威名不能伸張於齊國,這是不勇;事業失敗,聲名破滅,後世對您無所稱道,這是不智。

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有了這三件的人,當世的君主不會要他做臣子,遊說之士不會提起他,所以聰明的人不會猶豫不決,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目前是生和死、榮和辱、貴和賤、尊和卑的關頭,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詳加考慮,不要跟俗人同樣見解。“我還聽說過這樣的話,拘守小節的人不能成大名,恥受小辱的人不能立大功。從前管爽不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這是犯上的行為,他丟下公子糾不能為他效死,這是怕死的表現,而身浸捆綁,被戴上腳僚手銬,這是受盡了恥辱。具有這三種情況的人,當世君主不會以他為臣,親友不會跟他交往。那時,假使管仲一直坐牢不能出獄,或身死沒有回到齊國,那也不免落個人品低下、行為卑賤的臭名罷了。管伸卻不以身遭囚禁為恥,而以不能使天下太平為恥;不以不為公子糾效死為恥,而以不能在諸侯之間申張威名為恥。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終於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名揚天下,光耀鄰國;曹沫做魯國的將軍,三戰三敗,失去上地五百里。當時假使曹沫不多方面地考慮,不從容地計議,就急躁地列頸自殺,那也不免被人稱為常敗被搞之將了。

魯仲連是齊國人,擅長宏大卓異酒脫的謀略與計策,卻不肯做官任職

曹沫不顧三次戰敗的恥辱,回來跟魯君商議,趁齊櫃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曹沫憑藉一劍之力,在會盟壇上指向桓公的心窩。曹沫顏色不變,義正詞嚴,三次戰敗失去計程車地,一個早晨就輕易地收了回來。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名傳遍天下。像這兩位志士,並不是不知道顧全小的名節,講究小的操守,而是認為一死之後,身亡名滅,功業無從建立,不是聰明的行為。因而放棄一時的憤怒,建立一輩子的威名;摒棄一時的憤恨,奠定累世不朽的功業。這樣他們的功業和三王爭相流傳,聲名跟天地同長久了。希望您選定其中一個方案吧!”燕將看到魯仲連的信,哭了好幾天,猶豫不決:要是回燕國,已經產生了嫌隙,害怕被殺;要是降齊國,自己殺死、攜掠過許多齊國人,擔心投降後受侮辱。他長嘆息道:“與其讓人殺我,不如自殺。”就自殺了。聊城大亂。田單進兵血洗了聊城後,回來向齊王談起魯仲連,準備封他爵位。魯仲連聞訊逃到海邊隱居起來,說道:“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事奉人,寧肯貧賊,這樣可以輕視流俗放任自己的意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