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第一個:談虎色變。

在百度百科裡,談虎色變的解釋是:曾經被老虎傷過的人,一談到老虎,就嚇得變了臉色。

這是原義。

延伸到教育話題,很多家長都能對號入座。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就拿早戀問題說,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又向成熟邁進了一步。

中學生戀愛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根本不用抱什麼神秘態度。

說到底,早戀不是一件卑鄙的事,而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把早戀視作“危險訊號”,認為孩子早戀,就會耽誤學習,典型的“談虎色變”。

尤其發現自家孩子有早戀苗頭,家長就會聞風喪“膽”,不僅全力制止,還要想方設法地黑化,甚至不問青紅皂白地破壞一段純真感情。

之前論壇有個帖子《早上老公把女兒打進醫院!骨折!》,讓很多家長一聲嘆息。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得知14歲女兒早戀後,父母啟動一切文明手段:談話、講道理、規勸……女兒表面順從了父母,背地裡照舊。

當發現女兒的成績直線下降,還學著撒謊時,

父母急了,沒收手機、禁足,直到撕破臉,孩子索性公然和父母對著幹……

一怒之下,父親的情緒徹底失控,抄起傢伙朝著女兒的後背打去。

最後,女兒的尾椎骨折,還留下後遺症。

試想一下,如果不用“堵”的方式來解決早戀問題,孩子就會出大事嗎?

往下看。

這兩天,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登上熱搜:

當年初中早戀的一對學生在10年後修成正果,婚禮現場還邀請當年努力拆散他們的班主任當證婚人。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在婚禮現場,班主任風趣自嘲:

“我拆CP的手段很高明,他倆就是我拆的眾多CP當中的一對。”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認為他們兩個不可能的。但十幾年後我才發現,他們是真正的‘除卻巫山不是雲’。”

“他們用幸福狠狠地打了我的臉。今天在現場,我感覺自己快要被打暈了,不過我寧願這種幸福的耳光來得更猛烈些。”

當年對於早戀的危害,估計這兩個孩子的耳朵也快聽得磨出老繭了。

只是他們做到一點:

沒讓早戀影響學習。

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能做到這一點真的不易。

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是什麼樣的教育,給予孩子能拎得清的能力。這不正是大多數人欠缺的嗎?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第二個:黔驢技窮

這是一個動物世界的著名典故。

講的是貴州一帶本沒有驢,有人從外地帶了一頭驢,放在山下養,老虎看它是個龐然大物,叫聲很響,起初很害怕,躲得很遠;後來逐漸接近驢,還戲弄它,發現驢還只會生氣大叫。老虎摸清了底細,上去就把驢吃了。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輕鬆和容易的事,怎麼教育,不是一拍腦門兒就能知道的,得靠學習,然後慢慢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什麼才是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現實呢?

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壓著脾氣好言相勸;孩子不聽,家長語調提升;到睡覺時還沒寫完,家長火了。

天天這麼三部曲,到最後要麼家長犯心梗,要麼不了了之。

孩子拖延的問題解決了嗎?

如果

孩子慢慢形成刻板印象:他們就會衝我喊,隨他們去。反正也不能拿我怎麼樣!

這便是失敗的教育。

前幾天,我在路上走,見到一對母子站在橋邊,兒子好像犯了什麼錯,母親就在大馬路上不顧顏面地衝著兒子狂吼,情緒非常激動,再看兒子,一言不發,臉上的表情冷淡、木訥。

作為路人,偶遇這樣的情形,我猜測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媽媽的聲嘶力竭不過是“感動了自己”,兒子照樣無動於衷。

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的任何教育,包括說教,目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責任劃分”,而不單單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平時我們聽過太多的“孩子太氣人”“孩子不聽話”之類的抱怨,吐槽過後孩子怎麼樣了呢?

孩子因為你的憤怒而改邪歸正了?還是從此不再就範?

搞清這一點,我們接下來再說說什麼是讓孩子意識到

“責任劃分”?

要培養出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從小就要讓他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教育不是講道理,而是要把這些道理潛移默化在日常的教化之中,

比如:

“媽媽做好飯是媽媽對你的責任,你好好吃飯多吃蔬菜,是你對身體負責的表現。”

“你寫作業不是為了給爸爸媽媽交差,而是對你自己學習知識的鞏固,所以,你要給自己一個交待。”

“你玩遊戲很開心,但是如果用學習、睡覺的時間玩遊戲,最後受損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爸爸媽媽,所以,你自己的事自己做決定。”

當家長,還要明白一件事:養孩子是一個連續劇,不是今天我把道理給你講明白了,你立刻就要明白、做到。

如果能立刻領悟並執行指令,那還不如養個機器人。

當家長的,必須要把“責任劃分”的意識鋪墊好,這段鋪墊也許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一旦這粒“責任感的種子”在孩子心裡埋下,孩子後面的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就不會太差。

大多數家長會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懂這個事兒,一旦孩子沒有按照預期想的去做,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不懂事”的標籤,還跟孩子特別生氣。

家長唯獨不去想:

自己教過孩子嗎?之前有過潛移默化的鋪墊嗎?平時有沒有給孩子展示過理性思考?

所有失敗的家庭教育,都逃不過這兩個成語的詛咒

如果,平時這些都沒做,而是一味地抱怨現在的孩子太脆弱,說不得、打不得,弄不好就去跳樓、尋短見。說到底是誰的責任沒做到?

一旦讓孩子察覺到當家長的“無能”,就像那頭只會喊叫的驢,孩子又怎會對家長的教育心服口服呢?

教育的事,任重道遠,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