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中國的戲臺,不單單是一種古代的建築形制,更承載著千百年來經久不絕的戲曲藝術文化,是一國文化的展臺與底蘊。多少次鑼鼓喧天,絲竹入耳;多少回哀婉纏綿,悲歡離合……在此,人們皆粉墨登場,訴說著忠孝節義,唱悲歡,唱離合,道盡世間百態。水袖起落,演員各擅勝場,觀眾如痴如醉……有人說:當深秋來臨時,寒意襲來。當你將秋褲小心翼翼地塞進長襪裡,一股溫暖而踏實的安全感便湧上心頭。一座古城,因為有著一座座戲臺給其藝術文化作載體,這座城便也有了讓人讀懂的自信。揹負著歷史古色古香的老戲臺,如古房的頂樑柱,給人以一種執拗與踏實。中國著名的古城有許多,其承載著古戲臺藝術文化的亦不少——浙江紹興,陝西西安,山西臨汾……在這篇文章當中,就讓筆者帶您一起,去領略這歷史韻味濃厚的戲臺藝術魅力。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一、戲臺的形式變化與戲曲藝術的興衰

戲臺最初是為戲曲演出而設立的專門場地。最早的戲臺是以廣場、廳堂、露臺的形式呈現給大眾,進而才出現廟宇樂樓、瓦市勾欄、酒樓茶樓、宅邸舞臺、戲園和眾多流動戲臺。從最早開始的“露臺”到金代三面觀戲臺,再到元代,戲臺分前後場,臺前臺後的建築形制已然十分普遍。戲臺的變化,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興盛與演變。中國古代戲臺多為木質建築,按高度可分為單層、雙層兩種型別。單層戲臺建在一個臺基上,臺基高度為一米左右;雙層指戲臺建立於通道之上,而通道多為山門,高約兩米。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戲臺的建築結構同樣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戲臺多在四角柱上設立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加四根橫放的大額枋,這些結構在視覺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方框,而方框下就是表演區。這樣的設計既可以保證觀眾有開闊的觀戲視野,又使得戲臺更加牢固,還能節省空間。元初的魏村、王曲戲臺上,設輔柱一根,砌山牆與後牆相連,前臺兩邊無山牆,故三面皆可觀看。這些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得觀眾更多地聚集在戲臺前觀看,戲曲一時間風靡了起來。到了明清時期,戲臺更是佈滿了各個城鎮鄉村。

戲樓、戲臺,如當地人民生活的縮影,反映出一個朝代,一方水土的興盛與衰落。隨著時過境遷,改朝換代,臺上臺下的面孔不斷變化,劇目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但無論怎麼變化,戲臺與戲曲文化,融入了老百姓的骨髓,融入了唱戲人的血液中。雖經歷風風雨雨,歷經百年滄桑,戲臺仍巍然屹立著,戲曲文化也儼然“端坐”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二、著名的古戲臺:萬年古戲臺和樂平古戲臺

在眾多的古戲臺中,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戲臺呢?它們都具有怎樣的特色呢?跟隨筆者去了解一二吧!

萬年臺,它位於浙江紹興紹興縣東周村,又叫紹興瓜田廟戲臺,建立於明朝。戲臺兩面背水,戲班班船可直接靠近和戲臺緊接的廂房,在水鄉舞臺中演出,極具特色。看到這裡,“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的意境躍然在目。該戲臺坐南朝北,歷經修繕,至今仍然保持完好。戲臺四角設石質臺柱,浮雕花草紋飾、人物塑像、奇珍異獸,技藝精湛,讓人歎為觀止。電影《阿Q正傳》多取景於此,另有名角登臺演出,實是值得一遊之地!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樂平古戲臺,位於江西景德鎮樂平市,主要用於演出贛劇。正如贛劇有著眾多流派和聲腔一樣,樂平古戲臺也顯現出不同的個性風格,這便是樂平古戲臺的魅力所在:數量之多,建築藝術之精細。觀賞樂平古戲臺的同時,能讓你遙想到當年鄉村文化之盛景。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三、結語

有人說,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戲臺終將化為泡影,最後無人問津,淡出人們的生活。但近年來,人們對文化遺址的保護與修繕意識不斷提高,政府出臺一相關的政策,帶動文化遺址旅遊業的發展,讓這些沉澱著古風古韻的古戲臺“枯木逢春”,筆者相信,歷經千百年的戲臺不會被時代無情拋棄,反而會讓當代人更加珍惜。古戲臺見證了中國戲曲文化的產生髮展和走向輝煌,同時也感同身受其落後於時代的落寞,但歷經滄桑的古戲臺,是一部沉甸甸的戲曲史,是一座座戲曲文化藝術博物館,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自信?

“慣將喜怒哀樂都融入粉墨,陳詞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

。倘若人間拭去胭脂油彩的豔麗,是否還能鏗鏘唱出興亡盛衰,道盡世間百態的魅力?中國古戲臺,你願意與它邂逅相逢嗎?

古戲臺藝術文化:演繹“一聲古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的魅力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