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著名學者。他是進士出身,擔任過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雖然是一個小官,但官場之人都知道這是進入內閣的必經之路。袁枚也曾躊躇滿志,他後來外放為官擔任縣令,十分盡職。不過,袁枚的官場之路充滿了坎坷,他受不了汙濁腐敗的官場環境,於是決定辭官返鄉。他在南京小倉山蓋了一座隨園,自稱“隨園主人”,開始了學術研究生涯。

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袁枚有一本代表作叫《隨園詩話》,其中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他的治學之道。袁枚說,“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這是袁枚的肺腑之言,“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誰都明白。保持謙虛的本性,可以多聽多看,接受各方意見。自大自滿自傲,只會一事無成。做學問也是這個道理,在學術研究領域,尤其是人文學科的領域,誰不敢說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不容置辯的真理。

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自以為是的人會有一種錯覺“老子天下第一”,殊不知他就像一道陡峭的崖壁,雨水落下之後的時候,只會在崖壁上快速流過,而不能浸潤到崖壁的內部。知識就像雨水,最重要的一點是滲透吸收。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一定會造成學問上的缺憾。袁枚用這個比喻,說明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要有一個完善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態。

歷數那些學富五車的名士,哪一位不是虛懷若谷、海納百川。如果把學者比喻成一個容器,真正的學者可以包容大海。哪怕經歷乾旱,他們吸收的養分也不會乾涸。

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袁枚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論證他的觀點,讓人信服他的結論。也許有人會好奇,袁枚為什麼會思考這些問題呢?答案很簡單,他就是乾嘉時代學術圈的風雲人物。他研究經史,還會寫詩,在業餘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在他創辦的學校裡,不僅有男學生,還有女學生。他給予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一點超越了時代的桎梏。

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按照袁枚的觀點,從事學術研究沒有什麼神秘的,只要深入而又廣泛地進行學習就可以了。袁枚沒有人為地拔高學術研究的門檻,他認為有志於此的人,都有開展研究工作的可能。這樣博大的胸襟,讓人欽佩。

學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狹,看看袁枚的治學之道

袁枚一直活到82歲,他的研究範圍跨度很大,從詩文寫作到文藝批評,再到美食研究。這樣一位活到老研究到老的名士,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寫的《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等書籍,直到現在還反覆出版。

拓展閱讀

關羽曾經降曹,為什麼還被稱為代表忠義的武聖

神魔小說之中也有人情世故,換個角度讀《西遊記》

從階下囚到開國皇帝,五代後周太祖郭威

如坐針氈,原來忠臣義士還受過這種不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