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明代歷史上社會動亂的特殊時期。三朝前後歷經29年,由於社會動亂和災荒頻發等原因,這一時期的青花產量急劇下滑,也很少會在工藝上有所創新。現已出土的這一時期青花瓷器大多不見年號,所以陶瓷學界將其稱為“空白期”。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一、器形種類

成化官窯青花大件較少,而最常見的是製作工藝極為精巧的小件。這一時期的主要器形有瓶、杯、碗、盤、罐、碟等。這些小件青花大多造型莊重圓潤,靈巧秀美,藝術價值極高。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成化民窯青花以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如碗、杯、盤、罐是最為常見的。除此以外,“空白期”流行的一些青花器物,成化民窯也在生產,如梅瓶、三足爐等。與以往相比,這些青花器物大多造型優美,絲毫沒有過去笨拙的風格。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二、青花瓷用料

成化初年,青花生產用蘇麻離青,風格與宣德青花大同小異。後來,產於江西的陂塘青得到廣泛應用。這種鈷料最大的優點是,沒有黑斑出現,用其燒製出來的青花具有溫潤淡雅的風格。

成化青花瓷化程度較好,胎體輕而薄,質地潔淨,釉泡具有小而密的特點。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三、紋飾特徵

整體來看,成化官窯青花紋飾畫意明瞭透徹,工藝精緻,使得青花成為生動而典雅的藝術品。這一時期的紋飾題材以花卉紋、人物紋、花鳥紋、龍鳳紋為主,有的還採用梵文和藏文裝飾,形式多樣。

民窯青花在紋飾繪製上首次採用染色方法,將清麗與混濁相結合。但由於技術原因,有些花紋混濁不清。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1,弘治朝,歷經18年。這一時期官窯燒製青花並不是很多,間斷停燒的現象常會出現。現已出土的青花瓷器中,產於弘治朝的也比較少。總體來說,弘治青花不管是在器形、用料上,還是在紋飾特徵方面,都與成化青花相類似。因此,陶瓷學界也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2,正德朝,前後歷經16年,是青花由明中期風格向晚期風格過渡的時期。正德早期青花大多繼承成化青花的風格,後期所用青料改為西域回青,胎體變得更加厚重,造型也與當時風俗及人們的審美情趣相結合,形態更加多樣。

明中期的青花瓷器特徵

正統、景泰、天順年間的社會動亂結束以後,明代進入了穩定時期。青花瓷器峰迴路轉,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明成化歷經23年,這一時期,青花在恢復生產的基礎上,又在器形、用料、紋飾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