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君側,之名謀反,他們的下場如何?

漢景帝劉啟繼位後,依舊沿襲了其父親漢文帝劉恆的治國理念。與匈奴和親減少邊境衝突,與內繼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力,經過兩代父子兩輩人的努力,漢朝的經濟實力有了空前的提升,人民安居樂業。但是穩定中也隱隱地透露出隱患,隨著國家的強盛,各諸侯王也不斷的強大起來,勢力範圍不斷擴大,野心膨脹。

高祖劉邦建國初期,肅清異姓王,封劉姓為王守四方疆土,本意就是為了鞏固劉氏江山的穩定。可惜的是劉邦這個想法是好的,奈何封的劉姓王實力強了也都開始有了鬼點子,蠢蠢欲動,想自己當皇帝。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部藩王的勢力那已經是相當大了,割據相當嚴重,不及時整治這些藩王,怕是真的要造反了,劉啟的心腹大臣曹錯給他分析了一下局勢,認為這些藩王早晚會造反,不如現在及時削弱他們的勢力,免得夜長夢多,以後再削藩就困難了。劉啟也早有削藩的意思,這想法和曹錯不謀而合。

以清君側,之名謀反,他們的下場如何?

七國之亂

削藩肯定要找個典型,殺雞儆猴,於是就選擇拿吳王劉濞先開刀,欲削去劉濞的會稽和豫章等地,劉濞一聽,拍桌子不幹了,會稽靠海,古代造鹽絕對是國家級壟斷產業,你把會稽給我划走,我怎麼製鹽怎麼賣鹽,那可是一大塊肥肉,豈能被你拿走?再說說豫章這地方,有銅礦和鐵礦,銅礦可以鑄錢,鐵礦可以鑄兵器,你把豫章給我划走?我怎麼鑄錢造兵器?藩王能自行造錢造兵器,可想而知景帝時期,各藩王勢力有多膨脹了,時時刻刻都能威脅到中央王權。

於是劉濞遣使者與其他六國藩王商量應對削藩的事兒,商量的結果就是,削藩只是開始,等勢力削弱了,很有可能會被殺掉,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早些先下手為強。以劉濞為首的叛軍隨即以清君側的名義,打著誅殺國君身旁親信奸邪曹錯的口號發動叛變,企圖推翻劉啟的帝位。

以清君側,之名謀反,他們的下場如何?

吳王劉濞劇照圖

154年,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接連叛亂。七個諸侯國調動起來的兵力還是非常龐大的,加起來都百萬之師了,極大的震動的朝廷,朝中大臣驚慌失措,議論紛紛都對削藩引來的禍患表示不滿,搞出這麼大的動靜。漢景帝只好選擇把提倡削藩的曹錯給砍了安撫群臣的情緒。想想曹錯也真是個大冤種,削藩本是維護王權的好事,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漢景帝著想,反招來殺身之禍,這理跟誰說去。大臣們的怨氣消了多半,而且七國再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作亂就沒正當的理由了,再繼續亂下去那就是真真的造反了,景帝也可以明正言順的誅滅各國諸侯,簡直是一箭雙鵰一石二鳥之舉。

派誰去剿滅亂匪呢?當時最能打的老將是周亞夫。漢景帝命周亞夫統兵經歷了三個月的激戰,打敗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各路叛軍。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把他們這些作亂的劉姓王一一殺光,諸侯國被滅。漢朝的中央權力更加集中,統治更加穩定。

以清君側,之名謀反,他們的下場如何?

周亞夫劇照

周亞夫為滅藩王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得上功高震主,不過他的結局似乎不太好,反過來被漢景帝給殺了,這就令人迷惑了讓人搞不明白為什麼景帝把大將周亞夫也給砍了,帝王心術,心裡怎麼想的真是看不透。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朝中央集權進一步穩固,農業高速發展,“文景之治”漸漸的拉開大帷幕。

七國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結局卻一個比一個悽慘,關於曹錯和周亞夫的死,漢景帝到底出於什麼目的,各位看官怎麼看呢?

以清君側,之名謀反,他們的下場如何?

清君側

歡迎大家關注,留言,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