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從人,探秘戰國時代的灌溉工程——鄭國渠

大家好,這裡是在歷史長河中淘沙取金的拾貝者,為您講述淹沒在歲月洪流裡有趣的歷史故事。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戰國時期重要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的相關知識。

水旱從人,探秘戰國時代的灌溉工程——鄭國渠

我國古代灌溉工程代表——都江堰

據報道,我國古代灌溉工程——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在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成為擁有遺產工程型別最豐富、分佈範圍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灌溉對於農業文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人為方式使用除雨水之外的其他水源供給土地或土壤水分,既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及其他植物,也可以用來維持地貌景觀,甚至保持水土、避免霜害等,可以說,正是灌溉工程的建設,使得人們擺脫了看天吃飯的被動地位,極大地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鄭國渠,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又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對秦國的發展和擴張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古老的工程吧。

一,建設與曲折

水旱從人,探秘戰國時代的灌溉工程——鄭國渠

鄭國渠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自公元前246年(即秦王嬴政元年)開始,約十年後完工。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

關於鄭國渠修建的原因,也頗有意思。

當時正處於戰國末期,經過數百年激烈的兼併戰爭,秦國已經在和東方六國的對戰中取得了極大優勢,到第三十七代秦王嬴政登基後,經過長平之戰,最強的趙國也元氣大傷。

為了更好地進行統一戰爭,秦國打算在自己的龍興之地關中修建水利設施,提高糧食產量。此時,作為秦國東鄰的韓國感到十分恐懼。因為在戰國七雄中,當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併吞。

於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韓桓王與群臣商議,採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此時,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採納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然而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此時,本作為韓國間諜的鄭國卻說了一句話,據《漢書·溝洫志》記載,他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翻譯過來就是“開始的時候我的確是以間諜的身份來到秦國修建鄭國渠,但是如果我把水渠修成了,那也是一件對秦國有利的事情。我只不過為了替韓國延續幾年的國運,卻能夠替秦國建立萬世之功。”可以說鄭國也是一位機敏勇敢之人,而嬴政同樣也並非昏庸之君,他細想之後,便同意繼續任命鄭國修建。

水旱從人,探秘戰國時代的灌溉工程——鄭國渠

在這同時,嬴政也對其他來自別國的人才感到懷疑,甚至下了“逐客令”,將那些投奔而來的別國人趕出秦國,此時,未來秦國的丞相李斯寫出了著名的《諫逐客令》,其大體意思和鄭國的話不謀而合,使嬴政最終醒悟。

二,作用與影響

水旱從人,探秘戰國時代的灌溉工程——鄭國渠

鄭國渠作為大型灌溉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平坦開闊的關中平原。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使得關中變稱富甲之地。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新增如白渠等,繼續造福著百姓。

感謝您的閱讀,撰稿不易,請關注我每日獲取更多有趣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