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幕的開篇:主角秦國的“亂武”與趙國的堅固防線

書接上回,話說這齊國遭六國進攻之後幾近滅國,只剩下兩個州郡。但是正如我們在歷史上知道的,齊國並沒有在這時候被滅國,這是因為在攻佔齊國的勢力中,一個國家出現了意外,那就是它的老對頭,燕國。

這個意外產生的原因又是歷史上常見的主公對大將的不信任。燕昭王因為對燕軍大將樂毅的不信任,將他撤走,換上了騎劫。這個騎劫可能是有暴虐癖,降卒就殺,攻城就屠,引發了齊國上下所有軍民的一致抵抗。更有齊國大將田單一招“火牛陣”,大敗燕軍,並很快收復了大片土地。

最後一幕的開篇:主角秦國的“亂武”與趙國的堅固防線

但是齊國的實力這一次被大幅削弱,作為戰國主角的秦國的勁敵於是又少了一個。

公元前283年,秦國發動對魏國的戰爭,曾七次破其國都大梁,並擄掠珍奇名獸,魏國大衰。公元前279年,秦國轉攻楚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白起為統帥,連克多城,直破其國都,逼得楚國遷都到陳。於是至此,放眼整個東方六國,唯一能有實力跟秦國拼一下的只剩下趙國了,那趙國有沒有這個實力呢?

時間回到公元前325年,趙國的大國崛起之路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的。這一年,趙武靈王繼位,他為了提高趙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固有的“華夷之辯”的文化束縛中取胡人服飾作為軍隊裝扮——胡人的服飾窄袖短袍,很適合馬上作戰。趙武靈王又利用胡人遊擊作戰的靈活性,創造了新型兵種——騎兵。相比於當時其他國家只有步兵與車兵,騎兵進可攻,退可守,打不過還可以馬上溜,是以迅速從趙國傳播到其他所有國家,不可謂不是創舉。

最後一幕的開篇:主角秦國的“亂武”與趙國的堅固防線

但是趙武靈王一代雄主,卻也同齊桓公一般,因王位的爭奪最後被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困在宮中活活餓死。難道權力之慾,當真可以讓人不顧血脈之親嗎?由此可見,權力如毒品,一旦沾染,染之越重,陷之越深,脫則越艱,乃至不顧一切底線追求更上一層。後世如武則天,隋煬帝之類皆如是。

趙惠文王繼位後對於趙國的確是一代能君,這期間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東抵齊國,西抑秦國,在三晉的地位極大提高。

公元前270年,秦國大軍直指趙國,從西南進發。但是趙國將領比較“苟”,利用秦國戰線過長的弱點,拖延時間堅守不攻,直到秦軍人困馬乏,警惕性下降了,一舉出兵大敗之。由是秦國攻佔的步伐暫緩。

最後一幕的開篇:主角秦國的“亂武”與趙國的堅固防線

但作為主角的秦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三十六計》中有一個很“溫和”的計策,名叫“遠交近攻”,似虛而實。秦國遠交齊國和楚國,近則槓上了趙國統領下的三晉大地。槓上三晉之後秦國決定挑“軟柿子”下手,趙國是個BOSS,目前還沒法打,魏國體量在哪裡擺著呢,好歹之前是個霸主,吃不下去,只能下攻打韓國。

韓國在三晉的地位一直比較低,更何況率領秦軍的是白起,誰能擋,不對,誰敢擋?很快白起就攻打到了韓國國都的屏障,軍事重地——上黨。但是韓國被打怕了,朝中上下大臣一致認為這個上黨不能守,要不就送給秦國算了……這叫肉包子打狗啊——一個不夠。

最後一幕的開篇:主角秦國的“亂武”與趙國的堅固防線

但是負責談判的韓國大臣馮亭認為還是能救一下的,比如……借刀殺人。馮亭於是將上黨想送給趙國,如此一來,秦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打工人,到嘴的鴨子沒了,肯定會發怒,一發怒便會去攻打佔了便宜的趙國,韓國不就能“漁翁得利”了嗎?

那麼趙國會不會接受這個燙手的山芋呢?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