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隱士在唐代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所謂“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在唐朝這個人人激昂奮進,想要建功立業的朝代,偏偏卻也有那麼一群人不追求人世間的功名利祿,轉而與山水林泉為友。

山水田園詩的鼻祖是陶淵明,而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那時候政局動盪,胸有才華的文人往往沒有好的出路,所以那時候盛行清談、煉丹、名士風流,也正是那個時代在文學體裁上豐富的探索和實踐,才有了唐朝成熟的文學形式:唐詩。

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那時候的文人不想出山是正常的,或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或是出於對前程的灰暗態度。既然生不逢盛世,那又何苦要與自己為難,強求功名呢?

而生在盛唐還要做隱士,想要做遠古矇昧時代的太上隱者,恬淡自安,更多的應該是出於自己內心的一種情懷,盛世裡隱居,聽起來就有一種浪漫的意味。

今天的這首詩就來自一位唐朝的隱士,標註的作者是太上隱者,不知道是後人給他取的名字還是他的自號,聽上去就給人一種瞬間回到遠古時代的感覺,飄然出世。

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答人

唐代: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應該是進山的人們偶然間碰到了這位隱者,於是上前和他攀談,詢問他山中的生活以及隱居的原因等等。這位隱者於是用詩的形式回答了人們的提問,也將自己怡然自樂、捎帶孤傲的情緒表達了出來。傳聞中似乎這位隱士對於自己的身世生平並不想透露太多,只是被逼問的多了,不得已才寫下了這首短詩作為迴應。

碰到他的時候,隱士應該是躺在一塊大石頭上睡覺呢,這塊大石頭正好在一棵松樹的下邊,於是松風清涼,又可以遮擋炎炎夏日,可以說非常會享受了。

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這個畫面由詩的第一句呈現給我們,隱士自述大概是厭倦了天天在茅屋裡邊的生活,於是跑出來透透氣,突出一個偶然而不是經常來,如果是習慣性地在山中躺著,想來看見他的人們也不會如此好奇以至於上前詢問了。

高枕著石頭睡覺,這在李白的詩中也有體現,就是《夏日山中》這首詩:“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這兩首所形容的狀態幾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唐朝的浪漫是共通的,即使不入世的人,也會自然而然地被時代所感染,變得瀟灑而飄逸,變得浪漫且恬淡。

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詩的第二句則是在描述自己的山中生活,山中是不需要依靠著朝廷制定的歷法來生活的,太陽一升一落是一天,眼睛一睜一閉也是一天,沒必要特意的糾結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有什麼禮儀需要注意,浪漫的人都會追求自由,就像這位隱士一樣。

既然沒有曆法,也就不知道今年是什麼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山中的生活卻連這個都省去了,寒盡,也就是春天來的時候,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山中人不知道山外的世界過得如何,不關心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慶祝和期許,依舊一天一天過著自己的日子,一直到地久天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的最後5個字被一位宋代的詩人完整的引用在了自己的詩句裡,這首詩的全文是這樣的,大家可以一起來品讀一下。

終南山隱士只有一首詩傳世,還是被逼寫的?短短20字流傳1000餘年

除夜 其四

宋代:方岳

山中寒盡不知年,只道梅花欲雪天。未到五更春已動,乾坤生意本無邊。

可以說表達的意思與原詩差不太多,只是更多地表達了對山水中生氣勃勃的讚美之情。這首詩的作者方岳中過進士也做過大官,只是後來得罪了賈似道,從此隱居林泉,再不入世,經歷過繁華的人在進入到山水之中,看待山水的方式與純粹的隱士應該也會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