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百將傳,西漢李廣

十七史百將傳,西漢李廣

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是李信。在秦朝的時候擔任將領,就是追擊燕太子丹的那個人,他家裡原來在槐裡,後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學習射術。

漢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進犯蕭關,而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與胡人作戰,因為善於騎馬射箭,斬獲敵人的首級多,因而升任朝廷的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是郎官,他們都兼任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

李廣曾經跟隨文帝出行,有過沖鋒陷陣,抵擋外敵以及搏殺猛獸的事蹟,而文帝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如果你生在高帝時,封個萬戶侯還在話下嗎!

到了孝景帝剛即位的時候,李廣擔任隴西都尉,後來改任騎郎將。

與吳,楚叛軍作戰時,李廣擔任驍騎都尉。他跟隨太尉周亞夫進攻吳楚兩國的軍隊,奪取了敵人的戰旗,在昌邑立功揚名。

因為梁王私下裡授予李廣將軍印,回朝後,景帝沒有對他施行封賞,後來他改任他為上谷太守。

匈奴每天都來交戰,掌管周邊藩屬國事務的官員公孫昆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能和氣魄,天下絕無僅有,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多次與匈奴交戰,恐怕會過早失去他。於是朝廷就調他出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舉進犯上郡,景帝派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宦官率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聘,發現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三人回身射箭,射傷了宦官,快要殺光他的騎兵。

宦官跑回李廣營中。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

於是李廣率領一百名騎兵去追趕那三個人。那三人沒騎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裡。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分左右兩路包抄,而自己親自射擊三人,射死了兩人,活捉了一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鵰的人,把那人捆好放在馬上。

這時有幾千匈奴騎兵他們看到了李廣,認為是誘敵的騎兵,都感覺很驚訝,跑到山上擺開陣勢。

李廣的一百名騎兵都非常恐懼,想縱馬往回跑。李廣說‘我們距離大部隊有幾十裡,現在一百名騎兵逃跑,匈奴追擊射殺的話我們立即就死光了。

現在我們留在這裡,匈奴一定認為我們是大部隊佈置的誘餌,一定不敢攻擊我們。

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前進至距離匈奴陣地還有二里遠的地方,停住步伐,命令說‘都下馬解下馬鞍!

士兵們都放開馬躺下。這時適逢黃昏,胡人的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但是不敢發動進攻,到了夜半時分,胡人的軍隊也以為漢朝有伏兵在旁邊要趁著夜色偷襲他們,就領兵離去了。

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部隊。大部隊不知道李廣所在的方位,所以沒法去接應。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孝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

左右近臣認為李廣是名將,因此李廣由上郡太守的官職調任未央宮的衛尉。程不識也調任長樂宮的衛尉。

程不識原來和李廣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率軍屯駐。等到出兵攻打胡人,李廣行軍沒有嚴謹的佇列和陣勢,軍隊靠近水草豐富的地區駐紮,安營住宿,人人都感到很方便,也不用打更來防衛,幕府簡化了各種文書簿冊,在遠處佈置偵查哨,所以從來沒有遭遇危險。

陳不識對部眾的編制,佇列,陣勢都有嚴格要求。夜晚打更放哨,軍吏整理文書薄冊直到天明,部隊得不到休息,然而他從來沒有遭遇過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軍最簡單,然而如果敵人突然進犯他們,他就沒有辦法阻擋了,可他計程車兵也算安逸快樂,都願意為他去死。

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煩擾,可是敵人也不能進犯我。

當時漢朝邊境地區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

匈奴畏懼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認為跟隨程不識太辛苦。

此後四年,李廣由衛尉升任將軍,出雁門關攻打匈奴。

匈奴兵士眾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生擒了李廣。

單于一直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捉到李廣一定要活著。

胡人的騎兵捉到了李廣,李廣當時有傷在身,就把李廣安置在兩匹馬的中間,架好網兜把李廣放在裡面躺著。

走了十多里路,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有一個年輕胡人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起跳上那個年輕人的馬背,順勢把他推下去,

拿了他的弓,策馬向南奔跑了幾十裡,找到了他的餘部,於是率領他們進入關塞。

匈奴派出抓捕的騎兵數百人來追趕他們,李廣邊走邊拿出那個年輕人的弓,射殺追趕的騎兵,因此逃脫,回到漢朝。

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處置,執法官認為李廣的部隊損失太大,本人又被敵人活捉,應當被斬首,後來李廣出錢贖罪被貶為平民。

李廣在家閒居了幾年,李廣隱居在藍田南山中,經常和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打獵。

李廣曾經在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跟別人在田間飲酒,回來路過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喝令李廣站住。

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在夜間通行,更何況前任呢!阻攔李廣並讓他留宿亭下。

沒過多久,匈奴進犯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後來韓將軍調到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徵召任命李廣為右北平太守。

李廣就奏請要求霸陵尉和他一起前去,到了軍中就殺了霸陵尉。

李廣駐紮在右北平,匈奴人聽說了,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好幾年,不敢進犯右北平郡。

李廣出營打獵,看見草叢中有一塊石頭。認為是老虎就朝它射箭,射中石頭,箭頭都射了進去,近前一看是石頭。

於是再次射擊,最終也沒能再射進石頭。

李廣駐守過各郡,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等到他駐守右北平的時候又去射虎,老虎跳起來抓傷了李廣,李廣也終於把老虎射死了。

李廣為人廉正,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與士兵在一起。

在李廣一生中,擔任俸祿二千石的官職達四十多年,但是家裡卻沒有剩餘的財產,始終不談論關於家產的事情。

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使然,即使他的子孫或其他人也學習射箭,也沒有比得上他的。

李廣為人木訥遲鈍,很少說話和別人在一起時就在地上畫圖設計兵陣,根據射箭中靶的密集或稀疏程度來罰喝酒。

他專門把射箭當作遊戲,一直到死。

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發現了水源,士兵沒有全部喝過水,他就不靠近水邊;士兵沒有全都吃上飯,他就一點也不吃。

他對士兵寬厚和緩而不嚴苛,士兵們因此願意供他驅使。

他射箭,看到敵人逼近,不到幾十步的範圍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發射就令敵人隨弓弦的響聲而倒下。

也正因為如此,他帶兵多次被困受辱,他曾射殺猛獸也曾被猛獸弄傷。

後來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別走兩條路,行軍約幾百裡。

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計程車兵都感到恐懼,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向敵人發起進攻,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過去,直插胡人騎兵隊伍中,又從他們的左右兩翼衝出並趕回來報告李廣說;胡人很容易對付,士兵這才放心。

李廣佈下環形陣勢,士兵面向外圍,胡人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軍士兵死了一半多,弓箭也將要用完了。

李廣於是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發射,而他親自用大弩射匈奴的副將,射殺了好幾個人,胡人的包圍這才漸漸散開。

到了黃昏時分,軍中士兵都累得面無血色,可是李廣仍然神態自若,很快整頓好軍隊,軍中從此佩服他的勇敢。

第二天再次奮力作戰,同時博望侯張騫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隊於是解圍離去。

漢軍感到疲憊,不能追擊。

當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就收兵回去了。

按照漢朝的法律,張騫行軍遲緩延誤期限,應當處死,後來出錢贖罪貶為平民,

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獎賞。

李廣曾經與會觀察天象的方士王朔私下閒談,說‘自漢朝攻打到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與其中,然而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趕不上中等人,卻憑藉跟胡人打仗立功而被封侯的有幾十人,可是我不比別人差,然而沒有一點功勞來獲得封爵和采邑到底為什麼呢?難道我的面相決定就不該封侯嗎?還是命中註定呢?

王朔說’將軍自己想一想,難道曾經有過讓你悔恨的事情嗎?

李廣說‘我曾經擔任隴西太守,羌人曾經反叛,我誘降了他們,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欺騙了他們並在同一天將他們全部殺死。

至今認為最大的悔恨就是這件事。

王朔說’禍患沒有比殺害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此後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大軍出擊匈奴,李廣多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老了,沒有批准,過了好久才答應他,任命他為前將軍。

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進攻匈奴,已經出了邊塞之後,衛青捉到一個俘虜得知單于居住的地方,於是親自率領精銳部隊朝哪裡進發,並命令李廣所部併入右將軍部隊,從東路出發,東路稍微有些繞遠路,並且大軍行進之處的水草又少,在這種形勢下不能駐紮。

於是李廣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卻改令我從東路出發,況且我從成年後就和匈奴交戰,直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能夠遇上單于的機會,我希望打頭陣,率先與單于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私下裡接受過皇上的告誡,認為李廣年老,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陣,擔心不能獲得成功。

當時公孫敖剛丟了列侯的爵位,擔任中將軍之職跟隨大將軍,大將軍衛青也打算讓公孫敖和自己一起與單于對陣,所以調走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知道這件事,堅決推辭大將軍的指派。

大將軍沒有聽從,命長吏寫信送到李廣幕府,說;趕快到部隊裡報到,照信上所寫的辦,李廣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出發了,心裡帶著很大的怨氣前往軍營,帶領士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匯合從東路出發。

軍隊沒有嚮導,有時會迷路,落在了大將軍的後面。

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沒有捉到而回營了。

大將軍向南橫穿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

李廣拜見大將軍後,回到營中。大將軍衛青派長吏帶著乾糧和濁酒送給李廣,順便詢問李廣,趙食其迷路的事。

衛青要上書向天子稟報軍中詳細情況,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吏催促李廣幕府的人員去接受調查。

李廣說’眾校尉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了,我這就親自去接受調查。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成年後與匈奴交戰大小七十多次,現在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和單于交戰,然而大將軍卻調我的部隊去走繞遠的路,又迷了路,難道不是天意嗎!

我已經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再受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侮辱了,於是拔刀自刎而死,李广部隊的官兵都哭了。

百姓聽說了這件事,不論認識或不認識李廣的,不論年老還是年少的,都為李廣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