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1619年,大明王朝兵發遼東,征討作亂的建州女真。當時從全國各地徵發的兵士加上朝鮮援軍以及葉赫盟軍共計十一萬,號稱四十七萬,這是一支強大的聯合部隊。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鐵背山

然而,戰爭的結果竟是明軍全軍覆沒,四萬五千餘明軍的鮮血染紅了白山黑水,萬曆聞報大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大戰。

一直以為現在的薩爾滸風景區(俗稱小青島)就是當年的古戰場。後來才瞭解到薩爾滸風景區與真正的薩爾滸相距甚遠,真正的古戰場是在元帥林對面的鐵背山和薩爾滸山一帶。

那年三月初一,西路軍總兵杜松率三萬餘人行至薩爾滸,留兩萬餘人駐守薩爾滸城,親率一萬人渡河攻打鐵背山上的界藩城。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鐵背山一角

當時的努爾哈赤兵力有六萬,在發現明軍後分兵兩路,兩旗援助城內守兵,另外六旗直奔薩爾滸,先行擊敗在這裡紮營的明軍,然後合兵夾擊正在吉林崖鏖戰的明軍。總兵杜松戰死,明軍慘敗,血流成河。

由於後來建大夥房水庫,當年的古戰場被淹沒,致使鐵背山交通不便,幾百年來孤零零的,去過的人寥寥無幾。

2019年是薩爾滸大戰四百週年,寒冬季節從元帥林出發,一路踏冰,直奔向往已久的鐵背山。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冷峻陰森的鐵背山

鐵背山原名界藩山,因其崖“顏色如鐵”“狀似人背”,後稱之為“鐵背山”。

鐵背山三面環水,山南是發源於新賓的蘇子河,山北是發源於清原的渾河,兩河交互於界藩山之西,今為大夥房水庫。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遠眺薩爾滸

從元帥林向南眺望,鐵背山如一道天然之屏障橫亙於前。雖天氣晴好,但山巒陰森,遮光蔽日,令人望之生畏。

狹長的鐵背山為東西走向,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努爾哈赤把這裡作為都城赫圖阿拉的最後屏障,實為上策。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山頂瞭望臺

尋得上山道路,且沿陡峭的石階上行。山不算高但很險,一路氣喘吁吁。

登頂後,無暇尋覓界藩城等遺址,而是沿山脊西行,直奔作為主戰場的西衛城。雖路途不遠,但山上雜樹叢生,行走困難。

西面最高階是一個高臺形狀的土堆,猜測是瞭望臺,附近應該就是西衛城,而雙方激戰的吉林崖就是下面陡峭的山崖。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陡峭的山崖

大夥房水庫已把原來的古戰場淹沒,但還可以看出當年大致的位置。這是鐵背山,西南十餘里是薩爾滸山。

當年,後金與明軍約十萬兵馬就是在眼前這片開闊的河谷地帶展開廝殺,從而揭開了薩爾滸大戰的序幕。

數十年後路過此地的康熙帝賦詩曰:“城成龍躍竦重霄,黃鉞麾時早定遼。鐵背山前酣戰罷,橫行萬里迅飛飆”。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上山的小路

四百年後,人們只記得勝利者努爾哈赤的赫赫戰功,而那些犧牲的大明將士卻被遺忘。不知何時能在鐵背山上豎立一座大明陣亡將士紀念碑,以慰忠魂。

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鐵背山作為主戰場,一直寂寂無聞。

努爾哈赤塑像

四百年前,為國捐軀的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大明陣亡將士永垂不朽!

杜松、劉綎等三百一十餘大明陣亡將領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