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歷史新教材教案: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一單元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本課透過三個子目(秦朝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講述秦朝統一到秦朝滅亡的全過程,認識秦朝時期政治、民族、經濟、文化的特點,明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的時代特徵。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

透過學習,使學生識記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關史實,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係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國家統一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透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秦朝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徵。

【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定懸念,使學生了解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徵、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

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資訊,認識秦朝政治制度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透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培養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徵

2。難點:多角度認識秦朝官僚政治的確立

教學準備

1。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蒐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課堂匯入】

透過相關圖片,匯入本課學習。

統編歷史新教材教案: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第一幅是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其中論述道:“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這說明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那麼,是誰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國家統一?大家能否從第二幅圖找到答案?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一、秦朝的統一

1、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後,回答,教師歸納

1、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4、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後,秦實行法治,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具備了統一的歷史條件。

材料分析,探究學習:

《諫逐客書》: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史記·李斯列傳》

材料反映了什麼資訊?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麼只有秦能夠統一六國?

學生分析,回答。教師給出參考答案:

材料反映了秦國李斯建議廣泛收羅人才,為秦國富國強兵服務。正是因為秦王嬴政善於納諫,廣納賢才,為秦朝的統一奠定了人才基礎。

2、統一的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瞭解過程,教師略講。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採取遠交近攻戰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新的統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並加強了對雲、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擊退了遊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3、統一措施

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概括秦朝為了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採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總結後,教師歸納:

1、確立皇帝制度。嬴政兼採三皇、五帝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2、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3、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產生的郡縣官僚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道)以下設鄉、裡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4、秦朝還大規模推行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法律和度量衡,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

秦朝確立的這套政治體制被以後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至為深遠。

根據時間安排情況,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重點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時間不夠的話,突出講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概念。

4、統一的意義

簡單講述:秦朝的疆域和秦朝的統一的歷史意義。

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 ,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後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秦朝的暴政

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概括秦朝的暴政有哪些表現?影響如何?

學生概括後,教師總結:

表現:

(1)統一後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

(2)他花費鉅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興師動眾出外巡遊、封禪。

(3)開拓邊疆和築長城,修馳道、直道等工程,徵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4)秦法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5)為了鉗制思想,秦始皇將諸子百家語焚燬。將460餘名儒生方士坑殺。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

(6)秦二世繼位。他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

影響: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於爆發。

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秦朝是如何滅亡的?秦朝滅亡之後的政治局勢是怎樣發展的?結果如何?

2、教師簡單講述

秦朝滅亡: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陳勝不久失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楚漢戰爭: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於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劉邦擊敗。

3、拓展:有人說,秦朝的滅亡,根本原因並非暴政,而在於秦朝統一後未能剷除原有的貴族力量,秦朝實際滅亡於原有的貴族反撲而非亡於農民階級之手。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原有的貴族反撲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建立新的朝代的並非貴族,而是秦朝的小小亭長——劉邦。秦朝的滅亡,根本原因還在於未能在統一後休養生息,安定民心,繼續征戰、大興土木、嚴刑酷法、賦役沉重,這些都是暴政的體現,最終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和秦朝的滅亡。

【課堂小結】

統編歷史新教材教案:第3課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