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提到“豬肘”一詞,很多人的腦海裡一定會閃過各種美味的做法:紅燒豬肘、醬肘子、滷豬肘……僅僅是想想那油光水滑的畫面,就能讓人食指大動。

然而,面對如此美食,在清朝的乾隆時期,卻令眾大臣頭疼不已,甚至不惜違背聖恩,都要將其丟棄。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一那麼,一塊小小的豬肘究竟攪動了多少清朝風雲?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於雍正時期的小故事。

想當年雍正繼承大統可謂是歷盡一番波折,“九龍奪嫡”的曲折在當時可謂步步驚心,以至於其故事在如今也是各大清宮劇的藍本。

正因如此,雍正在選擇自己的繼承者時,為了避免再現當時的悲劇,於是劍走偏鋒,用一招實驗來判斷繼位者的人選。

在乾隆十歲左右時,雍正將餘下的皇子叫到一塊兒,分別發了一塊胙肉,命令所有人必須吃下去。

面對這塊胙肉,除了乾隆吃得大快朵頤外,其餘皇子紛紛作嘔,無法下嚥。

經過這一番測試,乾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後世可知,他就是下一個繼承大統之人。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其中,這胙肉就是生肉,若是被分到豬肘的部分,就是生的豬肘,想想一塊生肉,如何下嚥呢?

雖說,這不過是一則流傳的小故事,不辨真假,但是,這與上述提及的大臣們違背聖意都要將豬肘丟棄之事又有著莫名的聯絡。

民族間祭拜之禮的偏差

在滿清入關之前,作為遊牧民族的滿族一直信奉的都是薩滿教,雖後來大多數開始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其最根本的祭拜祖先的儀式和崇拜信仰並未改變,一直按薩滿教的方式流傳下來。

在《嘯亭續錄》中就有一段關於祭祀的記載:在元旦的第二天,或是仲春、秋朔時節,皇帝都會在坤寧宮舉行大型祭祖儀式,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儀式結束後,就會將祭拜後的肉食,其中主要為豬肉,佐以雞鴨等分賞給王公大臣。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在滿族的儀式中,將祭品分配給參與祭祀的人是一貫的傳統,這與遊牧民族將打獵獲得的獵物分給部族中人的習俗相關。

再者,這也是君主維繫統治的一種手段,將祭品賞賜以作器重之意。

然而,滿清入關後,朝中大臣以漢族數量最多,滿族次之,自幼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漢族大臣是難以接受這一點的。

對漢族來說,給祖先神靈侍奉的祭品是不能隨意亂動的,若是動了就是冒犯,是對祖先和神靈的大不敬。

皇帝賜肉的行為,對除了滿族外的大臣來說,多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但他們只能藏在心裡,表面上感激著皇帝。

既要遵守自幼所學的禮法,又不敢違背聖恩,於是大臣們只能採用悄悄丟棄的方法。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然而,祭祀的差異,並不是大臣們丟肉的唯一原因,第二個原因十分直白,就兩個字:難吃!

賞賜之禮丟棄,僅因“難吃”

在《清高宗實錄》中有記載: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第一次舉行大型祭祖,賞賜每位大臣一份胙肉。

祭祀之後的肉就是“胙肉”,在清朝又被稱為“福肉”,其美好的寓意不言而喻。

作為皇帝的賞賜,為什麼會被大臣紛紛丟棄,直言難吃呢?這裡就不免要提到“福肉”的做法。

這種肉的做法十分簡單,只需要用白水煮,不能新增任何的調料,煮得半生不熟即可。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雖說,胙肉不能直接生吃,需要進行二次加工,然而,半生不熟,毫無滋味的肉怎麼吃呢?

且不說,這樣的肉極韌,咬不動還難以下嚥,就是吃下肚,這樣未完全殺菌的肉,吃後必定會拉肚生病,然而,聖恩難卻,大臣們不得不接受,而後再偷偷丟掉。

因為這偷偷丟肉之事,衍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在《清朝野史大觀》中有一段故事,說是紀曉嵐極愛吃肉,每日都要吃上十盤,再配一壺茶水解膩,因其愛吃肉便衍生了一種說法。

據說,每次乾隆給大臣們分“福肉”後,大臣們都會將肉

紛紛

給紀曉嵐,這給他們偷偷丟肉的行為又多了一種方式。

雖說,這不過是一段有趣的故事,由此也可知,大臣們真是苦胙肉久矣。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豬肉珍貴,難掩鋪張浪費

大臣們敢丟棄賞賜的豬肉,其背後也離不開一個鋪張浪費的主子。

在滿清入關奪得天下前,滿族一直居無定所,沒有固定的宮殿,更沒有固定的議政場所,所有的軍機大事只能在吃飯時討論一二。

隨著盛京的建立,滿清才有了穩定的場所,漢族文化的加入,使得一切都開始儀式化起來。

每逢節日,皇宮中便會大擺筵席,大宴群臣,賞賜之風盛行,要知道,從努爾哈赤開始,滿清的歷代君王都沒逃過大操大辦的擺宴習慣。

清朝的祭祖是每年都有的,一共三次,元旦次日、仲春、秋朔,大費周章的祭祖場面在雍正時期稍稍收斂一些,而到

乾隆

,這股風氣又興盛起來。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乾隆更是成為清朝中歷代皇帝中最為講究排場、鋪張浪費的一位,祭祖後,賜“神肉”的做法也是由他而起。

雖說,乾隆是想用賜“神肉”的方式,讓清朝的王公大臣們緊記當年先祖打天下的艱辛,然而,這樣的做法在如今看來並不恰當。

要知道,當時的豬肉可是稀罕物,平常百姓都難得品嚐,若是乾隆繼續沿襲康熙時期賞賜銀兩的傳統,會省下多少被浪費掉的豬肉呢。

皇帝如此鋪張浪費,如何要求大臣們節約節儉呢?

大臣們拒絕乾隆的一番美意,偷偷將“神肉”豬肘丟棄的行為不外乎兩點:一是信仰的不同,難以吃下供奉

祖先和神靈的食物。

二是胙肉的味道,半生不熟,難咬難吃,吃下後,又恐生病端。

乾隆賞賜每人一個豬肘,大臣表面表示感謝,一出宮門就偷偷扔了

然而,在那個物質匱乏,百姓食不果腹的時代,上述理由都不該成為丟掉食物的藉口。

大臣們丟棄的可能是自己都不願多看一眼,視做糟糠的胙肉,而在百姓眼中,這卻是難得一聞的寶貝,是年年歲歲期盼的美食。

無論是在哪個年代,浪費食物都是可恥的行為,半生不熟的肉,二次加工不就是熟肉了嗎?煮熟的豬肘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