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為什麼要進行財政改革?

西漢初期實行的是輕田租而重賦稅的賦斂政策,農民不但要承擔口賦、算賦等繁苛的捐稅還要繳納以貨幣形式徵收的勞役代金,同時受到封建國家和商賈的雙重剝削。農民如此辛苦卻不足以謀生,生活水平不及手工業者,更不如商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一個經濟領域的高度繁榮,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勞動力的流向。農業生產者迫於生計再加上逐利慾望的驅動,紛紛走出田地,一時間小農背本逐末成風,從事冶鐵、採銅、鑄錢等行業者不計其數,班固嘆之“天下大抵無慮皆鑄金錢矣”。

漢武帝時期為什麼要進行財政改革?

大量人口棄農,將直接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甚至動搖整個社會的經濟根基。農業是天下之本,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減少將直接動搖社會根基。即使遇到豐收年份,人民僅僅也只是勉強度日,絲毫沒有剩餘,糧食儲備嚴重不足。因此,稍有災荒,就會出現“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鬻賣爵子”的悲慘局面。另外,高度繁榮的商品經濟其實只是給部分人提供了創造財富的機會,“夫權利之處,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這部分人非權即勢;而農民棄農之後,也從無非是逃亡山林,或淪為佃農、奴婢,雖然從事商業生產,但得不到實實在在的商業利潤,改變不了被盤剝的命運。

如此一來西漢社會流民數量就會急劇增加,從而加重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對社會秩序的穩定構成了威脅。依此情況發展下去,國家用度不足,必將加重老百姓的稅賦負擔,原本就深受政府、商人的雙重迫害的勞動人民的勢必會忍無可忍起來反抗,甚至動搖西漢王朝封建統治的根基。

漢武帝時期為什麼要進行財政改革?

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一批豪富,他們“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他們與政府官吏相勾結,套取政府資訊,搞不法投機,“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場,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積累財富後,不但不為國家所用,反而公然違抗法紀,對抗朝廷,擁有鉅富的豪強勢力因此逐漸膨脹。富商大賈勢力的不斷壯大,加劇了土地兼併。生產技術水平低下,商人積累的資金,沒有合適的投資去向,只好大量用於購買土地,“以末致富,用本守之”。

他們往往是規田千頃,而且佔田越多獲利越大,“今漢民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然豪強富人佔田逾侈,輸其賦太半,官收百一之稅,民收泰半之賦,官家之惠優於三代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強也”。加上文景時期不限兼併,故漢代土地兼併發展迅猛,到武帝時出現了“富者田連仟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劇烈的土地兼併,產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農民起義時有發生。限制土地兼併,成為執政者不能迴避的社會問題。

漢武帝時期為什麼要進行財政改革?

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無疑對西漢王朝帶來極大的衝擊,直接表現為國庫虧空,用度不足,急劇膨脹的富商大賈勢力甚至有動搖漢室統治根基的趨勢。西漢政府一直慣行的“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經濟政治政策以及緊縮的財政政策,顯然已經很難適應當前對外解決民族矛盾、對內解決富商豪強的需要了。因此,對漢興六十餘年來的財經制度,作全面徹底的調整與變革,無疑是擺在漢武帝面前的一項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