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佑陵

字數:4090,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

明末清初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了。山海關之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被擊敗,愛新覺羅家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冷兵器研究所也針對山海關之戰,發表過多篇文章。對此,有網友有這樣的疑問,如果實在較為公平的態勢下,李自成是否有跟清軍一戰的實力呢?或者說,大順政權有沒有擊敗清軍的可能呢?本文就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1642年對於大明帝國來說是風雨飄搖的一年。這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李自成攻陷襄城斬殺明三邊總督汪喬年。李自成獲馬二萬匹,擊降陝兵數萬人,威震河、雒。在攻陷襄城的第二天,松山陷落,曠日持久的松錦之戰落下的帷幕。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1642年明朝的衰亡急劇加速,兩大反明勢力同時邁向頂峰。同樣是1642年冬,清軍開始第五次入塞,也是正式入關前的最後一次入塞。此次入塞的清軍數目根據明朝獲得的情報得知為“往西犯搶的東韃子,每牛鹿挑披明甲韃子十名,披暗甲韃子二十名,約有兩萬餘騎,其西夷不知數目”,兵力總數大致在三四萬人上下。這次入寇清軍勢如破竹。十一月,清軍由阿巴泰率領,由牆子嶺青山口攻入,向關內大舉進犯,隨即攻陷三河縣及明朝京師的東邊門戶薊州。是年閏十一月初,清軍分道直趨山東,陷漕運重鎮臨清及北直隸阜城、景州、河間等處,又自臨清分五路騷擾山東、蘇北。十二月,清兵陷臨淄,陽信、濱州、兗州、泰安、青州、魚臺、武城、金鄉、單縣、沭陽、沂州、豐縣,包圍海州。復陷滕縣、贛榆、嶧縣、郯城;另部則趨河南,自長垣至曹、濮。1643年正月,清軍攻開州(河南濮陽)及滑縣,又趨東昌(山東聊城)。二月,清軍陷武定、萊陽,山東總兵劉澤清敗清兵於安丘。三月,清兵取道彰德(河南安陽)陷順德府(今邢臺),北上掠諸縣,另部又自山東德州、樂陵直掠慶雲、南宮,最後經寶坻縣出關。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阿巴泰

在這一帆風順之中,南下的清軍卻在一支農民軍的手裡吃了一次大虧。1643年正月,清軍攻陷海州,但不久之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支陌生隊伍的包圍。這支部隊“帶半青半紅帽口”打起仗來“先用炮打,後用箭射,又用刀砍,一番退了,一番又上”,把一路驕橫的清軍殺得躲在海州城不敢出來,還解救了之前被清軍俘獲的難民。這些難民驚奇的發現,這支部隊和明朝的官軍完全不同,每名被解救的百姓都賞錢五十文,並很體貼的對這些難民說“你們百姓被擄來,家裡父母想望,拿了錢就快回去吧”。這些難民經過打聽才知道,這支軍隊是農民軍袁時中小袁營的部隊。

這支農民軍興起於河南大旱之時,1640年袁時中聚集數萬饑民起義,攻陷開州,成為當時河南眾多農民軍中的一支,但是這支部隊與其他農民軍不同。這支小袁營計程車卒“健壯彪悍”作戰時非常勇敢,軍紀還特別嚴明。在其他幾支農民軍被明軍剿殺之後,小袁營與李自成會合縱橫於中原。但在這一年,由於兩人互相猜忌最終分道揚鑣,在淮北活動的小袁營正好與南下清軍相遇爆發激戰。最終以小袁營小勝一局,清軍撤軍而宣告結束。如果這一年李自成與入寇的阿巴泰正面相遇,會鹿死誰手呢?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討論李自成與阿巴泰的戰力對比光用袁時中的例子來看,並不是特別恰當。因為根據明朝方面戰後的彙報可知,袁時中在海州對戰的清軍並不是最精銳的滿洲八旗,而是蒙古部隊。蒙古部隊在紀律性和組織程度上來說較八旗軍更差。但是透過這一輪交戰來看,清軍中蒙古部隊的戰鬥力要弱於農民軍中小袁營的戰鬥力。否則不會被小袁營逼進海州。而小袁營的戰鬥力和李自成直屬軍隊比又如何呢?

對於袁時中和他的小袁營,李自成的態度是一直想將其收為己用。在1643年清軍出關兩個月之後,李自成就派歸附自己的文人劉宗文前去招降袁時中。結果袁時中直接將劉宗文綁了送給明朝御史。以這件事為標誌雙方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李自成派部將一隻虎,領騎兵千餘合步兵二萬餘人,攻擊小袁營。這時小袁營有馬步三萬。按理說小袁營在兵力上還佔據優勢,又是以逸待勞,應該有打贏的把握。結果卻是小袁營失利,袁時中五月二十四日在杞縣被俘殺,其部眾萬餘人歸降。可見到了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戰力已經完全勝過袁時中的小袁營。這就意味著,李自成軍在戰鬥力上至少強於清軍外藩蒙古部隊。

1643年的李自成軍隊正是巔峰之時,在剛剛過去1642年中,李自成先破襄城再在七月朱仙鎮大破十多萬明軍,九月攻取開封十月又在柿園之戰中大破孫傳庭帶領的秦兵主力。如果在這個時候與清軍相遇將是一場極為精彩的雙雄對決。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此時的清軍在松錦之戰中戰勝了明軍邊軍主力,此戰之後明軍再無與清軍進行決戰的條件。而清軍此時也實現了技術裝備的全面超越。光在錦州就存有西洋炮100位。清軍將領曾放出豪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他那個城池怎麼當得了三四日狠攻”。在兵種配備上作戰時,以披堅甲,持長矛大刀等長兵者為前鋒,以披輕甲,擅射者在後面掩護。在進攻時精兵留在馬上,相機接應,以重兵向敵軍發起衝擊。與同時代的軍隊相比清軍更以嚴明的紀律而著稱。作戰時軍法嚴厲死兵披兩層鎧甲,配備兩匹戰馬衝在最前面,前面雖死後面繼續衝鋒不許停止觀望,弓箭手都要求抵近到二三十步才齊射。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在武器裝備上清軍也強調精益求精。根據《武備要略》記載“就煉造箭甲一事言之,奴之鍊鐵也,始以石灰,繼以馬糞,淬以藥水,或淬以豬羊之血。每一甲片以八兩為率,五人持錘,冷端繼下,不令偏勝,煉至三兩而止。驗以頓跌,一跌而高起尺言者入用。聽其聲而煞煞者為不足,嗤嗤者為已拈,丁丁而清亮者為合式。甲主堅,箭主銳,既成而試之,挽以鈞石之弓,箭不挫鋒,甲不頓痕,受上值。非是則殺無赦。”這就造就了清軍在17世紀,能拉起一支精兵,四萬人馬披堅甲,攻擊時能夾槍衝擊的具狀騎兵(引用於《何太僕集》“奴酋有精兵四萬,人馬披堅甲,馬首兩旁皆夾長槍對陣衝突”)。在1642年的清軍已經是整個東亞最強悍的部隊,幾乎點滿了所有的技術點,攻城有火炮,野戰有步騎兵。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李自成的農民軍此時也不遜色。李自成軍隊的核心是來源於邊地的邊民和投降的邊軍,這些人生長邊地,善於騎射,機動能力極強。流寇志記載“流寇以馬為家,大頭領有六七十騎,或百騎。小頭領亦二三十騎。”在機動能力上與當時的清軍相比絲毫不遜色。李自成在野戰之時喜歡用“三堵牆”戰術。三堵牆戰術要求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敗誘官兵,步卒長槍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三堵牆戰術和清軍的戰術一樣同樣強調紀律性。可見當時的兩支部隊都是以戰場紀律嚴明而著稱。

當然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普通的冷兵器的精良程度上不如清軍。根據《甲申核真紀略》記載:(李自成軍)甲皆用綢,多至二十層,服之輕便,而矢不能入。然以當虜矢,則洞胸穿腹矣。可見農民軍在盔甲質量上是無法與清軍相提並論。但農民軍也有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五覆明師,頻繁的戰鬥使其迅速成長。武器裝備相較於清軍並不存在太大的落差。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在火器上農民軍在攻城戰中,“攻城多以鐵騎外圍,步兵強弓、鳥槍連發,守者不敢外瞰。”。在二攻開封時,所用的火炮威力,“飛鐵熔鉛,四面如織,空中作響,如鷙鳥之凌勁風”。“大炮小銃晝夜擊打,城牆如篩,守俾者不敢露影。。。。。甫露首,輒中彈死。”在朱仙鎮大戰中李自成也使用火炮攻擊左良玉軍。可見李自成的農民軍在火器上也並不是門外漢,但在重炮數量上和火器存量上,李自成的農民軍明顯不能與清軍相提並論。李自成的火器主要是以繳獲明軍為主,自己生產的數量並不多。而清軍此時已經在重炮數量上徹底壓倒了明軍,光錦州一地就有上百門西洋大炮。但如果我們假設第四次入寇的清軍與李自成的農民軍進行相遇時,就會發現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考慮,那就是兵力數量。

1643年前後李自成對軍隊進行整編,分為標營和左右前後五營。標營領兵百隊,左右前後四營領兵一百三十隊,每營各領兵三十餘隊,共二百三十餘隊。每隊馬兵五十,廝養小兒三十或四十有差,步兵每隊一百或五十人有差。總計馬步兵六萬,馬騾二萬。而李自成的同盟軍,曹操的軍隊有馬兵五哨,每哨三千人,步兵三四萬,並廝養不下四五十萬人。可以說,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能在中原戰場集結不下十萬的精銳戰兵。這十萬戰兵在戰鬥能力上強於清軍中的外藩蒙古,可能弱於八旗精銳。但清軍在歷史上攻陷薊州之後兵分兩路,兵力還將再次被削弱。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再加上李自成身處河南,擁有內線作戰的優勢,自己能快速集結主力進行會戰。反之清軍由於深入中原腹地,引以為豪的紅衣大炮不可能長距離隨軍深入。一路上與各地反清武裝的交手,也將造成清軍的損耗。如果歷史上李自成真的與第四次入寇的清軍相遇,清軍失利的可能性極高。

即便是真實歷史上此次清軍入寇也並沒有表面那麼光彩。在1643年時,入寇大軍突然失去了音信,皇太極急得團團轉,擔心阿巴泰的大軍被明軍圍在關內,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哨探來到明朝邊外打探訊息。在返回盛京之後,雖然清朝官方宣稱“敵人驚怖,我軍所向,彼莫能支,縱橫衝突,如入無人之境”。而作為第三方的朝鮮人卻在《沈館錄》中記載“大概今番之役(指壬午之役),得不補失。城門內外,哭聲連屋。以此推之,則死亡甚多之說,似非虛語。……(清)軍兵久在飢困之時,或得食物水飲,則食必生疾,飲或即死,以此殞命甚多。”可見,清軍並沒有自身宣傳裡面的那麼風光。若是真的與處於頂峰期間的李自成主力會戰,只怕損失會遠大於此。在真實歷史上,李自成在柿園之戰勝利後,和羅汝才準備攻擊左良玉,但為了確保南下無後顧之憂,李自成揮師北上僅用兩天的時間就擊敗了保定總督楊文嶽。而此時清軍剛剛進入山東境內。如果李自成在此時暫緩南下進攻左良玉,很有可能就在河南與清軍相遇。但歷史在這時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李自成南下擊敗左良玉,在襄陽建立政權。接下來一年之內連下陝西三邊,最後在1644年東進滅亡了明朝。

山海關之前,戰勝清軍的最佳機會卻被李自成錯過了?

清軍與李自成到底是沒有在1643年相遇,當一年之後兩軍相遇時,形勢卻截然相反,李自成以兩面受敵的態勢,在山海關與陌生的清軍倉促相遇,最終與主宰天下失之交臂。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

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