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引言

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裡,土葬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許多地區老百姓非常相信命運,雖然從表面上這些人的觀點是迷信的,但是一心琢磨,其中似乎也有些道理。

對於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盡頭,也有人認為死亡只是這一世的輪迴,也有人認為死亡只是一種歸宿。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但無論人們持有什麼觀點,都不約而同地對殯葬特別看重。

我國最近出現了一則新聞,內容就有關於土葬,一位北大的教授支援土葬,原因有幾點,看完就明白了。

在我國古代,有權有勢的人都會大建陵墓,例如南京的中山陵,寧夏的西夏王陵以及秦始皇的兵馬俑等等,在我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陵墓數不勝數。現在看來,這些人的觀點都是偽科學,然而持續了數千年的風俗,讓我們從骨子裡面產生了認同。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所以即便是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國許多地區的老百姓仍習慣於土葬。雖然我們已經進行了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火葬,但是火葬的推廣僅僅開始幾十年。而土葬已經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一種特有的文化。並與多種文化相互交織。

但在現在社會的管理中,很明顯土葬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首先是因為土葬會浪費大量的土地資源,人們來到農村都可以看到這些地方的很多山頭,以及田地裡面都修建了墳墓。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現如今我國有14億人口,如果從今往後每一代人都要使用土葬的話,用不了多久,我國的土地將會被這些墳頭所佔領,而農田耕地是我們生存的根本。

而且這些墳頭的存在不利於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土葬讓這些機械無用武之地。同時土葬所花費的成本巨大。實行土葬的時候,除了要買棺木,還要按照一套流程進行,這個過程甚至是一連幾天,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能給社會創造價值。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然而在全面實行火葬的今天,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火葬,有部分人呼籲恢復土葬。在某一期電視節目中,北大的教授吳飛就表示,土葬與火葬相比較之下,更體面也更符合人性。

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雖然已經實施火葬,但是他們火葬之後,還會把骨灰盒裝到棺材裡面。進行土葬,所以還會產生墳頭,土葬並沒有因火葬而減少。

還有一些地方,火葬之後,骨灰會埋入一些墓園之中,這些墓園也有墓碑的存在。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這樣就會佔據更多的土地。不過我國人民對上墳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出了五服就不會再上墳,所以這些墳頭就會慢慢變成了耕地。也因此數千年來,所

剩下

來的墳頭並沒有多少。

吳飛教授曾表示,我國古代有四大禮制,是我們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禮儀。如果傳統的喪葬禮儀徹底消亡,那麼我國的傳統文化,就很難再有希望。

從各方面來看,這句話並沒有誇大其詞。現在我們的許多傳統已經被西化,甚至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文明被打上了偽科學的標籤,例如中醫中藥以及我們的殯葬禮儀。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我們的文明之所以能夠傳承5000年,正是因為我們的這些文化以及民俗的存在,但是現在在我國能夠看到許多文化侵略,這些標準都由西方國家來制定。

就好像使用刀叉吃飯是文明,我們使用筷子就是土著。長期以往,我們流傳了數千年的文化,就將不復存在,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失了信仰,那麼危險就會即將到來。

其實火葬就是把人當作垃圾來處理,而殯葬部門就是一個處理垃圾的地方。它的存在就是為了怎樣快速地把去世的人處理掉,而不是維護親情,慎終追遠。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吳飛教授還認為現在的火葬,缺乏最起碼的人文關懷。

許多在火葬場工作的人,平時已經見慣了各種遺體,在他們的眼裡,這些遺體並不算人,並不值得尊重,他們之所以在這裡,只是為了工作,哪怕這些遺體在幾小時或者幾天以前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而且現在民間對恢復土葬的呼聲也很大,之所以呼籲恢復土葬,是因為孝道的傳承。

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

同時也因為人們對“死者為大”“

視死如生

”看得極為重要,但是這些方面正是火葬最為缺失的。

小結

其實不管是採用哪一種方式,我們最終還是要尊重絕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土葬更容易接受,而有的認為火葬也不是不可以,除了以上所說這兩種形式之外,還有的人提倡海葬,河葬,樹葬以及花壇葬等等。所以我們既要考慮情感的訴求,也要考慮現實條件,不應該一刀切。

今日熱議:北大教授吳飛為延續民俗文化,建議恢復土葬,這提議真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