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人物誌:張良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當劉邦奪取天下後,他對大臣們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糧草不絕,我比不上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人傑。張良、蕭何、韓信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漢初三傑。之前的文章已經寫過韓信和蕭何了,本文介紹下張良(資料來源:《史記》的《留侯列傳》、《高祖本紀》,《漢書》的《張陳王周傳》)。

漢初人物誌:張良

引子

張良不但出現在正史中,而且還出現在了神話小說中,例如,《西遊記》有一段寫唐僧初收孫悟空,孫悟空因打死強盜被唐僧“教育”,孫悟空不樂意聽,就走了,然後一個筋斗就來到東海,去東海龍王那裡喝茶。喝茶時,孫悟空看到龍宮裡掛著一幅畫,感到很奇怪,就問東海龍王咋回事。

東海龍王說:畫上畫的是張良圯橋拾履的典故。孫悟空聽說後,有所感悟,回去繼續保唐僧了。

可見,張良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歷史名人。接下來,本文介紹下張良在正史中的記載都有哪些。

漢初人物誌:張良

一、出身名門

張良是正兒八經的官宦子弟。張良家世代相韓,也就是好幾代都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大官或相國。

張良的爺爺叫張開地,張開地以相國的身份輔佐過韓國第13位國君韓昭侯,之後又輔佐過韓國第14和韓宣惠王第15位國君韓襄王。

張良的老爹叫張平,張平作為相國輔佐過第16位國君韓釐王、第17位國君韓桓惠王,韓桓惠王時期,張平死了。

因為張良年少,沒有做過韓國的官員,而張平死後二十年,秦滅韓國。張良淪為布衣。

漢初人物誌:張良

二、刺殺秦始皇

正因為張良的爺爺和老爹輔佐過五代韓國國君,所以張良一家算是韓國的鐵桿忠臣。因此,秦滅韓國後,張良就一直想為韓國報仇。

身為布衣的相國世家張家,雖然韓國已亡,但仍然有家臣三百多人,張良的弟弟死了也不舉行葬禮,而是把錢節省下來以便尋找能夠刺殺秦始皇的勇士。

《史記》並沒有記載這時的張良幾歲了,但是,根據張平死後二十多年秦滅韓的記載來推斷,張良這時至少二十多歲了。

二十多歲的富家子弟張良去淮陽學習禮法,遇到了一個被稱為倉海君的人,然後尋訪到了一名大力士。這名大力士就是張良苦苦尋找的刺秦勇士。

張良為這名大力士打造了一柄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準備在秦始皇巡遊天下時,刺殺他。

統一海內的秦始皇很喜歡巡視天下,有一次,秦始皇巡遊到博浪沙這個地方時,張良和大力士終於等到了機會。

大力士躲在人群中,把大鐵錘砸向了秦始皇的車駕,可惜沒有砸中秦始皇乘坐的車。秦始皇大怒,開始搜捕刺客。

漢初人物誌:張良

張良馬上改姓名,然後逃到下邳暫避。

三、圯橋拾履

張良在下邳居住期間,有一天,張良在橋(圯就是橋的意思)上散步,這時,有個老頭走過來,莫名其妙地就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橋下,還莫名其妙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回來。

莫名其妙的張良看著莫名其妙的老頭,想給老頭一拳,但想起尊老愛幼的美德後,還是忍住了。張良就去橋下把老頭的鞋撿回來了。

莫名其妙的老頭又提出了莫名其妙的要求:把鞋給我穿上。

張良想到尊老愛幼的美德,繼續忍耐,就跪在地上,給老頭穿上了鞋。

漢初人物誌:張良

老頭絲毫沒有感到不好意思,理所當然的接受了這一切,然後大笑而去。

張良驚愕地看著老頭離去。

這個老頭走了一里左右,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的黎明,在這裡和我相會。

張良答應了。

五天之後,張良很早就起床,前往橋上,但當他來到橋上時,老頭已經在了。老頭生氣地說:你和老人相約,不可以遲到,五天後再會。

五天之後,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結果老頭又早到了,又讓張良五天後再來相會。

又五天,張良半夜就前往橋上相侯,張良到了沒一會,老頭就來了,高興地說:這才對嗎。

然後,老頭拿出一部用竹簡編的書,告訴張良說:你讀懂了這個,就可以作為帝王的軍師謀士了,十年之後,你會顯貴,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到時,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十三年後,張良跟隨劉邦路過濟北城時,果然看到一塊黃石,就把這塊黃石帶回家供奉,張良死時,這塊黃石被一起安葬)

說完,老頭就走了。

張良等到天亮看這部書時,發現書名為《太公兵法》,張良經常研讀這部書。

在下邳居住期間,張良為人行俠仗義,有一次,項羽的親族項伯犯了罪,藏在張良這裡得以倖免。

四、初隨劉邦

1.偶遇劉邦

張良圯橋拾履十年後,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騷動,張良也收聚了百十來名年輕人。張良帶著自己的隊伍想去投奔第一任楚王景駒,結果路上遇到了劉邦。

劉邦恰好帶著自己剛發展的幾千人來攻擊下邳,張良就投靠了劉邦。

劉邦封張良為廄將,張良得以好幾次用《太公兵法》中的謀略獻計劉邦,結果,劉邦每次都言聽計從,還非常欣賞張良的計策。

張良對其他人說《太公兵法》的謀略時,其他人卻都不明白也不聽張良的。張良就認定,劉邦是天命所授。所以,張良不再去投奔楚王景駒,而是跟隨劉邦。

漢初人物誌:張良

2.從祖業再輔韓王

後來,第一任楚王景駒被項羽的叔叔項梁殺死,項梁立楚王后裔為楚懷王,劉邦帶著隊伍去投靠了項梁和楚懷王。

張良因為世代相韓,所以對項梁說:您已經立了楚王之後,而韓故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如果立他為韓王,讓他收聚韓國故舊,可以增加反秦勢力。

項梁就派張良去找橫陽君韓成,立為韓王,稱為韓王成。張良終於像自己的祖上那樣,輔佐韓王了。

張良和韓王一起向西攻略韓地,攻下了幾座城池,但是,很快就被秦的軍隊打敗,只好在潁川一帶打游擊。

3.再遇劉邦

不久,劉邦封楚懷王之命西擊秦時,路過軒轅山,張良帶著韓王成的隊伍追隨了劉邦,並且攻下韓地十幾座城池。

劉邦請韓王成留下鎮守這些城池,帶著張良一起向西進軍,攻擊秦地。很快,劉邦攻下了宛城,西入武關。

4.助劉邦破秦

劉邦想要攻擊秦的嶢關之軍,張良說:秦兵強,不可輕敵。我聽說嶢的守將乃是屠夫之子,這樣的人可以利誘。我們可以先派人去周圍的山上多插旗幟,然後派酈食其去城裡向秦將行賄,誘降秦將。

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結果,秦將真的叛秦,想和劉邦一起攻擊秦都咸陽,劉邦想馬上行動,但張良阻止了劉邦,說:目前只是秦將降我,秦之士卒不會聽命投降於我們,因此,不如趁對方放鬆警戒之機,攻擊秦軍。

漢初人物誌:張良

劉邦非常信任張良,馬上按照張良的計劃攻擊秦軍,果然,秦軍被擊敗,劉邦的軍隊一直攻擊到了藍田,與秦軍再戰,竟然大獲全勝,這一仗,秦軍留守關中的兵力全部瓦解。

因此,秦王子嬰只好出城投降了劉邦。

6.勸劉邦遠離奢靡

劉邦進入咸陽後,到了秦宮中,被裡面無數的財寶和美人吸引的牢牢的,不能自拔,樊噲來勸諫劉邦,劉邦不聽。

張良來了,對劉邦說:秦無道,您才得以進入這裡,請您擺出為天下除暴的姿態,以簡樸為資本。剛進入秦宮就貪圖享樂,這是取貨之道,希望您聽從樊噲的勸諫。

劉邦聽張良的話,離開秦宮,帶著軍隊到霸上駐紮。

7.鴻門宴

鴻門宴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不再贅述,簡要介紹如下:

因為張良在下邳居住時,行俠仗義,幫助過項伯,所以,當劉邦的手下項羽決定對付劉邦時,考慮到張良在劉邦這裡,項伯來跟張良報信。張良強請項伯見劉邦,劉邦與項伯拉關係盼親家。跟項伯表明自己不敢抗拒項羽,請項伯為自己說好話。

後來,在鴻門宴上,項伯果然維護劉邦,劉邦得以脫險。

漢初人物誌:張良

五、追隨劉邦

1.最終屬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賜給張良很多財物。但是張良全部獻給了項伯,劉邦又多送給項伯財物,請求透過項伯讓項羽把漢中地也封給自己,結果成功了。

劉邦去就封漢王的路上,張良和劉邦道別了,因為張良屬於韓王成的人,要回去輔佐韓王成了。

分別前,張良對劉邦說:大王何不燒絕棧道,表明自己無心東向,讓項羽放心。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後,兩人分別了。

兩人分別僅僅是短暫的,非常短暫。張良回到韓王成身邊時,因為韓王成沒有任何實質戰功,而且追隨過劉邦,所以項羽雖然保留了韓王成的韓王封號,但是沒有讓他去就國,不久,把韓王成降為侯,再不久,竟然殺死了韓王成。

張良逃走,透過一番波折後,回到了劉邦身邊,這時的劉邦已經封韓信為大將,並且平定了秦地,得到了關中地區。

劉邦得到張良後,很高興,封張良為成信侯,並一直把張良帶在自己身邊。

2.名副其實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一:謀定最佳將領

用現在的詞說,張良是戰略家。當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的殘敗後,劉邦有些灰心,他對張良說:我想放棄關東地區,把關東地區作為封地封給能幫我奪天下的人,不知道去哪裡找這樣的人。

張良說:現在大王您只有一個韓信可以用,而當時名將中,還有兩人,一個是黥布,黥布是楚之驍將,但黥布雖然隸屬項羽,卻和項羽有矛盾(請看我上一篇寫黥布的文章),另一個人是彭越,彭越沒有任何歸屬,獨自發展壯大,已經在魏地站住腳跟,如果大王能把關東的地盤封給韓信、黥布和彭越,那麼天下必得。

漢初人物誌:張良

劉邦馬上派隨何去約降了黥布,因為彭越沒有歸屬,所以劉邦刻印封彭越為將軍。最後劉邦最終戰勝項羽,完全是靠韓信、黥布和彭越三人,和張良的謀略完全一致。

3.名副其實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二:阻止錯誤戰略

張良因為身體經常在病中,所以無法被任命為將,經常留在劉邦身邊謀劃戰事。

漢三年,楚漢在滎陽對峙,漢危急。儒生酈食其向劉邦獻計,讓劉邦仿效成湯和周武王,以仁德奪天下,讓劉邦刻印分戰國時期韓魏楚燕趙齊之後人為諸侯,好讓諸侯們感恩戴德,歸屬漢王。

這就完全是臭腐儒思想,史上記載的一次沒有變為現實的書生誤國事件。因為被張良知道了,張良馬上對劉邦說:出此計的人是在害大王您。

然後,張良解釋如下:

此計不可為第一:

成湯滅夏而封夏的後代於杞,是因為成湯有能力控制夏後代的生死。周武王滅商封商後代於宋,是因為周隨時可以取商後代的首級,而劉邦無法隨時取項羽首級,無法控制項羽的生死。

此計不可為第二:

成湯周武王滅商後,封比干和商容之墓,釋放箕子,致敬聖賢仁人,劉邦不能做到這點。

此計不可為第三:

周武王開商倉放糧施恩於百姓,劉邦無法開倉放糧。

此計不可為第四:

周武王滅商後,將戰車改裝為乘用之車,兵器入庫,戰馬放於南山,昭示天下不再用兵,推行德治,劉邦無法做到這點。

此計不可為第五:

目前,很多人背井離鄉追隨劉邦征戰,日夜盼望的就是今後能有尺寸之功,封侯拜爵,假如封了戰國七雄的後代為諸侯,天下人都回到故鄉輔佐新諸侯,沒有人再追隨劉邦。

另外,現在的楚異常強大,就算劉邦封了戰國七雄的後人,這些人就會去依附於楚,沒人會聽命於漢,這不是害劉邦嗎。

劉邦當時正在吃飯,聽完張良的話後,把飯吐出來,張口就罵:豎儒(迂腐的臭儒生),差點害死老子。

漢初人物誌:張良

4.名副其實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三:獻計破楚

漢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地,正當劉邦被項羽打敗的時機,韓信派人來向劉邦討封假齊王(代理齊王),劉邦怒了,罵了人。

張良正好在旁邊,趕緊用腳踢了下劉邦,劉邦會意,馬上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

劉邦派張良去冊封韓信為齊王。

同年,劉邦約定韓信、黥布和彭越一起合圍項羽。但當劉邦帶著軍隊來到約定的合圍地點時,韓信、黥布和彭越都沒有來。反而被項羽打得慘敗。

鬱悶的劉邦又開始罵人,並問張良: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說:楚馬上就要被攻破了,但韓信是楚人,實際想回楚地為王,而彭越功多,卻一直以魏相身份帶兵,所以此二人都不來。請大王把陳地以東一直到大海的地盤全部封給韓信,把雎陽以北至穀城的地盤全部封給彭越,並封彭越為梁(梁即魏)王,讓韓信和彭越為了自己的封地出力奮戰,他們肯定來,而且楚必破。

為什麼說張良的計策很牛?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下面第一副圖是項羽給自己的封地。第二副圖是劉邦平天下後封給韓信、彭越和黥布的地盤。

漢初人物誌:張良

漢初人物誌:張良

可以看出,張良說的這些封地全部是項羽的地盤,而且都是富饒之地。

劉邦馬上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和彭越,項羽被滅後,上面說的這些地盤都是你們的。韓信和彭越聽劉邦的使者說完之後,馬上出兵。黥布也自南邊出兵來合圍項羽。

不久,劉邦、黥布、韓信、彭越四路合擊,在垓下擊敗項羽,最終奪得天下。

當然,除了上述戰略上的謀劃外,張良還有很多謀略得當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劉邦在戰場上被弓箭射中了胸,回到軍營後,傷勢很重,但是張良讓劉邦忍著疼去巡視軍隊,安定軍心。等等。

六、輔佐劉邦建漢朝

1.受封留侯

劉邦得天下後,還沒有確定在哪裡建都,當時大家都在洛陽住著。

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設宴招待諸將和諸侯,問大家說:我為什麼贏而項羽為什麼輸?

大家說完各自的看法後,劉邦最後補充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糧草不絕,我比不上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所以才能奪取天下。

漢初人物誌:張良

可見,在領導劉邦眼裡,功勞的大小早已有了定論。

劉邦要封張良,但給了張良自己選擇的權力,讓張良自己從富饒的齊地挑選三萬戶作為封地。

張良說:臣出身下邳,在留地和皇上相會,陛下能用臣之計,用臣之計後又能管用,這就足夠了,所以請求封在留就足夠了,不敢受三萬戶之封。

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

2.解決封賞難題

劉邦封了一部分功臣後,還有一大批人等著被封,而且很多人日夜爭攻,不得定論。有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看到很多將軍聚在一起小聲談論,就問張良:他們說什麼呢?

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謀反。因為陛下已經封賞的人中,大部分是故舊朋友,或者是陛下喜愛的人,但有功之人太多,而天下就這麼大,不夠封的,他們怕封不到自己,或者因為以前在楚漢爭霸過程中得罪過陛下被殺,所以在商量謀反的事情。

漢初人物誌:張良

劉邦一聽就慌了,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說:陛下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說:我最恨雍齒,因為他功多,不忍心殺他。

張良說:請陛下馬上封雍齒,以安眾心。

劉邦就封雍齒為什方侯,其他人看到雍齒都被封了,就都安下心來等候封賞。危機解除。

3.定都關中(即後來的長安)

功臣慢慢都封完了,但是新朝得有個新氣象吧,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在哪裡定都?

有個叫婁敬(後賜姓劉,因此也叫劉敬)的人建議劉邦,定都關中。

劉邦不知所措,因為劉邦左右大臣們都是關東之人,而且已經很多人勸劉邦定都洛陽。理由是: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和澠池,背靠黃河,面向洛水,地勢險要,足以固守。

張良反對說:洛陽雖然堅固,但方圓不過幾百里,且土地貧瘠,假如四面受敵,並非用武之地。但關中就不同了,關中東有崤山和函谷關,西和南有沃野千里的巴蜀隴之地,北有胡苑之利,三面據險,只需受函關谷一面即可,東可制約諸侯,天下安定時,透過黃河渭水等河流輸運天下物資,供給京師,如果天下有變,可以順黃河而下,足夠轉運物資和兵源,這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的建議是對的。

劉邦下定決心,定都關中。

漢初人物誌:張良

4.保住太子

雖然張良封在留地,但他跟隨劉邦來到長安。張良多病,所以經常練習導引健身且不吃五穀的(不科學)健身之術,經常閉門不出。

所以,漢朝初期的很多事情,都沒有張良啥事,倒也樂得清靜。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劉邦寵幸一個被叫為戚夫人的妃子,還很喜歡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多次表明要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爭風吃醋且眼看自己兒子的太子要被廢掉的呂皇后找到了張良,呂后讓自己的兄弟建成侯呂澤逼迫張良,讓張良想一個可以幫忙保住當今太子地位的對策。

張良說:我沒辦法。

呂澤再強迫,張良只好說:天下有四位賢人,皇上想邀請他們來做官,四人卻因為皇上經常罵人不來,而且還逃跑到了山中。但是,皇上非常欣賞這四人。如果能想辦法讓四人輔佐太子,並讓皇上能看到四人輔佐太子的情景,太子地位就穩了。

好傢伙,張良的計謀真的是無窮盡,而且是很管用。

後來,呂后讓呂澤帶著太子的書信,謙卑厚禮,終於請來了這四位賢人。

漢高祖十一年時,黥布反,劉邦病了,想讓太子帶兵去平叛。這四位賢人說:太子不可將兵,將兵必危。有功不過太子,有過難保太子之位。況且黥布天下驍將,太子去平叛不是羊入虎口嗎。請呂后去皇上那裡運用一哭二鬧三上吊之法,不要讓皇上派太子出征。

結果呂后真辦到了,劉邦帶病親自上陣,臨行前,病中的張良來送行,對劉邦說:臣病重,不能隨行,楚兵剽悍,請皇上不要與他們爭鋒。請讓太子為將軍,監管關中之兵。

劉邦想了想說:子房(張良的字)雖然病了,請輔佐好太子。

漢初人物誌:張良

第二年,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回來,但是他的病更加嚴重了,所以想召集立新太子。張良勸諫劉邦不要換太子,劉邦不聽。這可能是劉邦第一次不聽張良的。

太子的太傅強爭,劉邦假裝答應不廢太子,實際上還是想廢掉太子。

劉邦身體好轉一點,設酒宴,太子來服侍。太子身邊跟著四位花白鬍子老頭,相貌不凡。劉邦很好奇,就問這四人是誰?

四人說我們是: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劉邦大驚,說:我以前拜請各位多次,各位逃跑不見我,如今怎麼跟我兒子一起?

四人說:皇上輕視士人還罵人,我們不願意受辱,所以逃走了,但是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死,所以我們來服侍太子了。

劉邦說:請四位好好的輔佐我兒子。

酒席散去,劉邦目送四人離開,還對戚夫人說:我想廢太子,但是現在太子有著四人輔佐,羽翼已成,不可動搖了。

就這樣,太子之位保住了,這實際上都是張良的功勞。

5.史事遺失

《史記》寫道:張良還跟隨劉邦平定過代地的叛亂,獻奇計獲勝,但是什麼奇計不得而知。還有很多不是很天下存亡有關的計謀和謀事,沒有被記載。

七、張良的歸宿

張良說:自己家世代輔佐韓國君主,而韓滅後,散盡家財刺殺秦始皇,天下震動,現在自己以三寸不爛之舌成為帝師,封萬戶侯,這是布衣的極致了,自己很知足。所以,想拋開凡事,跟隨赤松子遊。

於是,張良學習辟穀之術,練習導引輕身之法。

但沒過多久,劉邦死了,呂后感激張良,想重用他讓他食人間煙火物,張良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自己為難自己呢。但是沒辦法,最終還是按照呂后的要求做了。

八年以後,張良死,諡號文成侯。

漢初人物誌:張良

感謝閱讀,我是午夜墨水,也叫灼熱雙刃,歡迎關注,一起看看正史(即二十四史)中的歷史事件,非常不定期地更新中。

漢初人物誌: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