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博珍藏篇之五十九:珍禽瑞獸葡萄鏡

龍博珍藏篇之五十九:珍禽瑞獸葡萄鏡

公元7世紀末至10世紀初,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北部、俄羅斯濱海地區,曾出現過一個強大的、由唐王朝冊封的地方民族政權——渤海國。其與中原內地頻繁交往,並深受中原盛唐封建文化的影響,典章制度,仿自唐朝,衣食住行,皆有漢風。黑龍江省博物館所收藏的珍禽瑞獸葡萄鏡出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溫春鄉敖東渤海遺址,為渤海國仿照唐朝極具盛名的瑞獸葡萄鏡製作而成。

龍博珍藏篇之五十九:珍禽瑞獸葡萄鏡

這件銅鏡圓形,銅質,獸紐,直徑10釐米,鏡緣厚1。7釐米,年代為唐渤海(公元698年—926年)。鏡緣凸起並飾有紋飾,鏡背主題紋飾系浮雕而成,分為內外兩區:內區有四隻瑞獸同向排列,追逐嬉戲,瑞獸之間為葡萄蔓枝葉實,另有一瑞獸為工匠對鏡紐的巧妙造型,毫無違和感地融進紋飾之中;外區以葡萄蔓枝葉實為主,間以珍禽環繞。

瑞獸葡萄鏡是唐代最著名的鏡種,又名“海獸葡萄鏡”、“海馬葡萄鏡”、“葡萄天馬鏡”、“葡萄鸞獸鏡”等,主要流行於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鏡背紋飾系高浮雕,主題圖案以葡萄和瑞獸組成,分內外兩區,內區主要為數只瑞獸相互追逐嬉戲,外區則主要為飛舞的蜂蝶、鸞鳥等,內外區布以葡萄蔓枝葉實。此外,銅鏡還飾有孔雀、蜻蜓、燕雀及其他輔助紋飾。

龍博珍藏篇之五十九:珍禽瑞獸葡萄鏡

最初,命名者尚未對“海馬”、“海獸”加以任何解釋,因此,銅鏡上的動物形象歷來都是眾說紛紜,並未有一個統一看法。實際上,鏡背上的動物紋飾是一種以獅子為原型的動物,經過藝術的再創作而最終成為瑞獸紋飾。唐代工藝常常採取這種誇張變形的手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神似,因而難免似馬,故有“海馬”之訛。

至於葡萄紋飾,則主要出現在唐代的海獸葡萄鏡中:一方面是因為其成熟時節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另一方面,因其味道甘美而廣受大家喜愛;除此之外,葡萄還具有“多子多福”的象徵意義。可以說,葡萄紋飾運用於海獸葡萄鏡中,是一種吉祥的植物紋樣,其表現形象相當立體、豐滿、生動。

在唐代銅鏡中,瑞獸葡萄鏡是數量最多的一種,即使在古代銅鏡中也是佼佼者。其造型之優美,紋樣之繁雜,文化內涵之豐富,均在中國銅鏡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的流行之廣,已遠播至海外,為傳播中華文明和承載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