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都要依靠長城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歷史上不修長城的朝代除了本就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就只有大唐,即使是強大如秦、漢,很多時候也需要依託長城抵抗匈奴的入侵,甚至本就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北魏、金國,為了防禦柔然和蒙古,也修築過長城。唐朝以安史之亂為界,劃分為盛唐和中晚唐,前期的盛唐可以說是打服了周圍的小國,草原成為唐朝後花園,李世民被周圍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共主。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轉衰,而且為了鎮壓叛軍,大量精銳邊軍從邊境調入內地,讓周圍的國家開始覬覦唐朝的領土。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李世民接見萬國來朝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尚未完全平定,吐蕃軍隊趁人之危,攻進關中,逼近長安,唐代宗逃到陝州避難,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劫掠一空。安史之亂長安、洛陽陷落時,唐朝曾請求回紇汗國幫助平亂,條件是回紇可以在長安和洛陽縱兵劫掠,“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回紇人因此異常驕橫,有唐朝官員試圖保護百姓被鞭打致死。戰爭結束後回紇人仍在唐朝境內作威作福,引起唐朝官員和百姓不滿,後來因為接納南遷的回紇人,遭到回紇烏介可汗的攻擊。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9787556120352 湖南出版社歷史

檢視

面對吐蕃和回紇的威脅,唐朝的應對方法不是像之前的朝代修築長城,被動防守,而是一面勵精圖治,恢復國力,一面採取外交手段瓦解敵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一個爛攤子,人口在戰爭中損失數千萬,從天寶年間的890萬戶下降到不足200萬戶,賦稅收入和糧食產量都大大下降。因為無力徹底消滅叛軍,因此接受叛軍的投降,但所謂的投降其實只是名義上奉唐朝為主,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勢。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了800年前後時,人口超過了4000萬,(《中國人口通史》)富庶的江南地區一直忠於唐朝,帶來穩定的賦稅和糧食。新成立的神策軍取代了被打殘的禁軍,軍事力量恢復了戰鬥力。而眾多藩鎮經過多輪削藩,除了刺兒頭“河朔三鎮”外,其餘藩鎮都表示臣服,在國家有難時會出兵勤王,甚至宦官專權時還會警告“清君側”,打擊宦官的氣焰。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名相李德裕

吐蕃和回紇這兩大威脅最終都被解決,公元842年,宰相李德裕組織調集北方幽州、鎮武、河東各路節度使進攻回鶻(即回紇),經過漁陽之戰和殺胡山之戰,回鶻烏介可汗幾乎全軍覆沒,最終死於內訌,殘存的部下帶著烏介可汗的頭顱向唐軍投降,回鶻汗國滅亡。公元843年,吐蕃勢力最大,自稱宰相的軍閥論恐熱被唐朝鄯州節度使尚婢婢(也是吐蕃人)擊敗,最終死於拓跋懷光之手,首級同樣送到長安,吐蕃由此衰落直至滅亡。兩個強盛的國家被唐朝拖垮,草原霸權的繼任者黠戛斯部落,自稱李陵後代,與唐朝皇室同宗,並且一直和唐朝保持著良好關係,因此一直到公元907年滅亡,唐朝都再沒有遭遇過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回紇壁畫上的貴族

唐朝不修築長城是有底氣的,唐軍強大的野戰能力保證了他們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時的作戰優勢,唐朝靈活的外交手腕,又能讓他們能團結周邊國家,打擊首要敵人。即使安史之亂後國力下降,一度被趁虛而入,但大多數時候依然能保證對周圍國家的軍力優勢,唐朝的真正實力可見一斑。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並非一蹶不振,沒有長城的守護也不畏懼外敵入侵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中國人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