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每當提起我國的“石油之都”,估計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東北的大慶,而實際上在大慶之前,我國還有一座更早的石油之城,那裡曾是新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基地,出產的大量石油幫著中國扔掉了“貧油國”的帽子,這座城市,就是甘肅的玉門。

眾所周知,曾經的玉門十分繁華,可現在許多的人們提起玉門,似乎都與衰落、蕭條掛鉤,各種關於玉門的傳聞叫囂塵上,“城市已經廢棄了”、“兩千塊錢能買一棟樓”、“根本就沒什麼人”,甚至於人們將玉門稱作是“鬼城”,那麼,事實當真如此麼?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玉門關遺址

玉門挖石油的歷史,遠比你想象中的更悠久

西漢時期,霍去病進攻匈奴奪取河西走廊之後,漢朝在當地設立諸郡,元狩二年,漢朝在祁連山盡頭設立玉門縣,由酒泉郡管轄,開始了玉門建制的歷史。

所謂的“玉門”,就是美玉之門,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張騫通西域之後大量西域的寶玉從這裡進入中原;二是酒泉西南的山中盛產美玉,山前的地方就被稱作是“玉門”,不過在古代很長時間之內,玉門關是以軍事要塞關隘出名,並非這裡的美玉。

其實,相較於美玉,玉門的石油更加出名,不要以為玉門直到近現代才發現石油,當地有石油的事情,在上千年以前就被我們的祖先知曉!西晉時代,敦煌出身的名士張華就在《博物志》當中記載,西北的延壽縣“山南有石山出泉,縣人謂之石漆”,而這裡的“石漆”,實際上說的就是黑色的石油,至於延壽縣,就是今天玉門老君廟油田的所在地。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漢朝的河西四郡

雖然很早就發現了石油,可是古時候的人們並不知道怎麼利用,也就看個新鮮覺得奇怪,清朝同治年間,當地的百姓們在淘金時,偶然發現“石漆”居然能夠點燃,而且十分耐燒,因此有意進行收集,人們還在當地石油湧出的地方修建石壩攔截石油,也就是如今的石油河。

缺乏木料柴火的西北地區,石漆這種東西很快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照明物品,玉門當地的百姓們將“石漆”收集起來,並且進行開採,對外出售,主要就是用於照明。

玉門的石油引來了當時很多人的注意,畢竟西方的內燃機已出現並廣泛使用,1921年地質學家謝家榮前往玉門進行勘探,將玉門的石油資源狀況進行了總結報告,打破了當時西方對於中國沒有石油的妄斷,因為當時世界正在大規模流行內燃機,玉門這個盛產石油的地方,自然也就引來了密切的關注。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老君廟油田所在地

玉門油田,新中國的石油工業搖籃

近代時期,我國雖然也出產石油,但是總量很少,當時國內大多數的原油都需要進口,尤其是東南亞與美國,然而隨著抗戰的爆發,沿海地區陷入戰亂,加上日寇的圍堵劫掠,國內的石油供應陷入困頓之中,為了保證石油供應,當時加強了對於玉門油田的勘探與建設。

因為玉門深居內陸,與日本侵佔區距離也比較遠,環境自然也相對安全,經過反覆勘探與研究之後,直到1939年,玉門的老君廟油田終於噴湧出了石油,玉門油田進入真正的工業化開採階段,整個抗戰期間,玉門油田供應著國內超過九成的原油,為之後的勝利,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期間,玉門油田的原油開採陷入了暫停當中,1949年的時候,隨著西北各地的全面解放,玉門油田的生產才重新恢復,不過當時的條件有限,所以玉門油田的出產量仍舊不算有多大,與抗戰時期也沒多大的差別。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河西走廊上的石油工業重鎮

新中國是非常缺油的,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對於新中國的發展建設又非常重要,總不能一昧地依靠蘇聯等援助,為了擺脫“貧油國”的帽子,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加強了對於國內各地原油的勘探開發力度,其中玉門油田就是重點專案之一,國家將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搬運到了玉門油田地區,成千上萬人,將自己的青春拋灑在這裡,就是為了建設新的石油基地。

為了給當地更好的自主性,1955年玉門市正式建立,這就是一座依託於油田而生的城市,第二年蘭新鐵路之中,蘭州到玉門這一段也開通了,玉門油田的產能突飛猛進,到了1959年的時候,玉門油田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這裡供應著當時國內一半以上的石油,是當時無愧無可匹敵的新中國石油之都。

因為石油,當時的玉門也十分繁華,在整個甘肅乃至西北地區,城市化率、工業化率與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能與玉門相比的城市也沒幾個,小小的玉門一度成為絲綢之路上最昌盛的城市之一,那時候,也是玉門最輝煌最耀眼的時代。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玉門油田的煉油廠

依靠石油而生,因石油枯竭而衰

玉門因為石油的關係,也牛氣了一段時間,可到了七八十年代,玉門開始走下坡路,那時候國內除了玉門之外,很多地方的石油資源都被髮掘出來,像是東北的大慶,山東的東營,河南的中原,甚至隔壁青海的柴達木盆地,這些地方的原油儲量,也都遠遠超過了玉門。

由於玉門油田的建設很早,所以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更好地建設新的石油基地,玉門油田很多的技術人才都被抽調到全國各地支援建設,像咱們非常熟悉的“鐵人王進喜”,就是那時千千萬萬揮灑熱血的石油工人之中的一員。

其實玉門的石油開發已比較成熟,如果只是人員被大量調走倒也沒什麼,可關鍵是石油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玉門油田的儲量並不算非常巨大,尤其後來隨著國內經濟全面發展,對於石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玉門的石油資源顯得愈發不足。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玉門的一井碑記

到了1998年,玉門全年的石油產量僅僅38萬噸,而那時候的大慶油田,年產量已超過了五千萬噸的規模,玉門油田連大慶油田的一個零頭都比不上了。

隨著石油產量的劇減,玉門大量的石油工人與他們的家屬,也只能離開玉門,從1990年到2002年,玉門有至少六萬石油工人與其家屬遠走,要知道,鼎盛時期的玉門,常住人口也才十三萬,這對於玉門的發展打擊,是相當致命的。

當初的玉門,不管什麼方面都極其依賴於石油,基本就是沒有石油就不能存活,可當石油真的慢慢消失,玉門就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困頓當中,玉門是因石油而生存的,沒有了石油就沒有了經濟命脈,石油工人們走了,當地的消費主力也沒有了,各方面的經濟都開始走向倒退之中,這對於一座城市的生存,打擊是最為致命的。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俯瞰河谷之中的玉門老城

老玉門,新玉門,放棄石油涅槃重生

石油漸漸枯竭了,人員也都慢慢離開了,玉門這座城市也再次荒涼了起來,當年若非為了建設石油基地,地處河西走廊祁連山北麓的戈壁灘上,也不會出現這麼一座城市。

玉門這個地方原本就在地震帶上,也沒多少水資源,氣候乾旱土地貧瘠,無法發展農牧業,當年玉門所需的生活物資幾乎都是從外界運輸來的。

經歷了慘烈的衰退之後,玉門面臨著艱難的抉擇,終於在2002年的時候,玉門大量的學校等服務機構,開始向酒泉搬遷,到了2006年,玉門整體遷至其西邊七十公里處的新城區,如此一來,玉門也就變成了老玉門跟新玉門兩個部分,新玉門是本世紀新建設的,而老玉門就是曾經作為石油重鎮的玉門舊城。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玉門的城市入口

玉門老城的確是荒涼一片,整個老城區剩下的居民不到兩萬,到處都是空無一人的老舊單元樓居民區,街道上的商店,十之八九都是沒人經營的,核心區域是一個菜市場,僅剩的一個紅綠燈也已損壞,而在這座老城,似乎也用不著紅綠燈,最低谷的時候,玉門老城區只需要花兩千塊錢,就能買一套很大的房子。

然而,新玉門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石油枯竭之後,當地痛定思痛,其經濟產業當中雖然仍舊有煉油工業的一席之地,卻不再完全依賴於開採原油,如今玉門的產業之中,石油化工依然是最大產業,而原油大多來自於其他油田,玉門轉型為煉油工業城市。

此外,依靠玉門的先天優勢,當地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與風力發電,這些年都發展得很好,新城區到處都是嶄新的柏油路與巨大的風力機組,該有的城市機能一應俱全,與東部地區的尋常縣城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中國最早的“石油之都”:昔日城市繁榮無比,如今卻淪為“鬼城”

玉門新城區

如今坊間都盛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玉門已成為了一座鬼城,幾千塊錢能買套房,就算是買一整棟樓也用不著幾個錢,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偏頗的,當年玉門全面遷往新城區時,老城區的確出現過如此情況,可這些年,再想幾千塊買套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玉門搬遷之後,仍舊有不少老玉門人,平時工作在新城區,而到了週末回到老城,雖然老城到處都彷彿停留在上世紀的模樣,沒有網約車、沒有電商,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足夠安靜也足夠祥和,偶爾在此放鬆也是不錯,也因為人口有所迴流,使得老城部分地區出現了新的商業活動,當然,並不算非常多。

國內像是玉門一樣的城市,並不在少數,當年為了國家的建設,大規模開發資源,所以產生了不少與礦山、油田等共生的資源城市,而因為資源的枯竭,許多城市步入了衰退之中,經濟發展無以為繼,人口加速對外流散,陷入了一個似乎無法破解的迴圈之中。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九層樓文娛